
文/王妮娜
一個外國旅行博主自創的「晶晶體」city不city火爆內地社交媒體,甚至還獲得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點評。貌似傳播的玄學,其實背後有深意。
此處稱「晶晶體」是參照2016年在台灣紅極一時的專屬名詞。這種常見於台灣、香港職場和生活場景的混合體,通常以中文為主體表達語言,夾雜英文。2016年11月19日,台灣名媛李晶晶在媒體訪談中,以中文夾雜英語單詞的獨特風格描述時尚精品;網民戲稱為「晶晶體」,出品後異常火爆。「晶晶體」在內地的經歷可謂曲折。曾經被台灣電視劇帶火,為不少內地青年模仿。在香港更是司空見慣。日常用得多的:一齊食個high tea、搭Taxi;職場中英文混雜的溝通更是習以為常。但近年來,中英文夾雜的談話風格在中國很不受待見。
不少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不僅嚴於律己,盡量該說普通話說普通話,該說英文說英文,渭涇分明;在下一代的教育中,他們會糾正自己的孩子跟風混雜中英文表達。這個趨勢在過去幾年,中國提倡文化自信理念後尤其明顯。筆者感受比較深的是,以往學術論文中,提及youtube、facebook可以直接引渡外來用語無需翻譯,但去年提交一篇文章,所有英文均需翻譯成中文,比如youtube是油管、facebook是臉書。此外,在日常的工作報告中,公文寫作強調中文規範,對於英文必須提供中文翻譯,避免出現中文報告中中英文混雜的用法。溝通中,朋友也會對中英文交雜的對話內容表示抗議。筆者經歷過最尷尬的斥責是,有一次不小心說了一個英文單詞,朋友說:過去覺得說中文夾帶幾個英文單詞挺高級,現在大家覺得這是故意顯擺高級感,其實中文和英文都不怎麼溜。
從熱衷模仿到抵觸再到近日由外國視頻博主保保熊帶火的晶晶體city不city,釋放了開放信號:強調文化自信、保持中華民族語言純正與晶晶體並非對立的關係。民間智慧自創一體的話語體係,更有可能成為在社交媒體流行的傳播元素,在一國公眾和他國公眾的交往維度中形成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熱點話題。當然,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上由外國博主帶火的「晶晶體」並非可以死搬硬套到其他傳播場景。2019年8月21日,高雄市長韓國瑜拜會台北美國商會時,講話中夾雜了若干英語,卻引來傳媒鋪天蓋地對韓的嘲諷。可見傳播效果受到傳播者的角色、受眾的心理期待等更多因素的影響,簡單模仿會貽笑大方。
但是,City不city爆紅的確引發中國對外形象傳播新思考。City從語義上解析究竟有什麼內涵,其實並不重要。如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評述:中國就在這裏,歡迎大家來。傳播就在這裏,保持開放的心態,讓萬物生長,有助講述一個更加立體和可愛的中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