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有研究發現,本港今年首季涉及深度偽造的騙案按年增幅達10倍,為亞太地區增長最高的地區之一。為何受害者會被騙?本文從心理學的理論和技巧,點明被騙的人通常擁有的6種心理狀態,以及看看什麼樣的人會比較容易受騙,提醒讀者應時刻自我警覺,避免受害,誤墮騙局。
1.貪財心理
利用市民愛錢、貪財、貪小便宜的心理,引誘受害者入局,進行詐騙。據心理博士將「貪財詐騙」依照媒介,細分為四種類型:
■ 平面媒體:包括利用刊登廣告手法進行彩金詐騙、打工陷阱詐騙、房屋假脫售詐騙、旅遊詐騙等。
■ 電話訊息:如透過行動電話發送簡訊,或通話詐騙。
■ 網際網絡:如透過網絡金融卡匯款、網絡購物詐騙、網絡詐騙集團、虛設公司行號,或網絡兜售假貨等。
■ 人際傳播(面對面溝通):如販賣假金飾、虛設行號詐騙、重利型投資惡性倒閉、假調查、假保險詐騙、不法傳銷、老千集團,非法炒作外匯期貨等。

2.需求心理
在「有所求」的狀態,可以滿足我們需求的途徑,都可能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財源」,例如下面是目前幾種常見的案例:
■ 創業者受騙:因對貸款、加盟有所求而受詐騙。
■ 醫藥詐騙:患病者對治療、治癒、仙丹、偏方有所求因而受騙。
■ 婚姻、交友詐騙:單身者因對婚姻與交友有興趣受到騙財或騙色。
■ 交通詐騙:如車輛在高速公路拋錨後,拖車業者前來協助,卻向被害人索取超乎常理的高額費用。
■ 假冒學歷或執照廣告:以教育部或相關部門未正式認可之國外大學、相關執照,在國內開班授課騙取學費或資歷。
■ 瘦身/美容院詐騙:透過瘦身或美容為誘餌,促銷、甚至恐嚇,批評受害者等,強迫客戶購買產品或課程。
3.疏忽心理
疏忽,簡單來說就是「不小心」、「不注意」。很多時候,我們的信用卡資訊會不小心被人取得盜刷。或因一時不察覺,沒發現商家提供的證件、證照其實是假的,因而錯信對方買到不健康、不能使用的商品,或參與到不如預期的課程活動等。
4.迷信心理
犯罪者利用民眾迷信鬼神的心理,不管是從負面(鬼怪、恐嚇、迷惑、蠱惑)還是正面(消災、祈福、解運)下手,藉此騙取錢財,或甚至使受害者人財兩失。
5.同情心理
利用人性本善,激發受害者同情心,進而使受害者掏錢買單。如謊報傷病需要救急(如親友發生車禍、得到急性癌症等)、假募款詐騙(利用重大賑災募款卻把款項據為己有)。
6.恐懼心理
這類型的詐騙通常會利用政府、金融機構、司法機構等名義,製造事件,引發被害人的恐懼心理,使受害者不知不覺聽從詐騙者的指示,將賬戶中金錢交給對方。這類事件的劇本通常一定會包含有「假身份」的詐騙者(冒名為官員、警察、法官等),接者再以受害人「個資被盜用」為由進行詐騙(如信用卡密碼外流)。
被詐騙後如何重建心靈?
當受害者意識到自己遭受詐騙時,常常伴隨着巨大的心理創傷。可能感到恥辱、自責、憤怒和失望,同時也可能失去對自己判斷能力的信心。這種心理創傷可能對受害者的自尊心和情緒造成長期的影響。現可以從以下3個層面重獲心靈的勇氣。
■ 尋求支持和溝通:分享你的經歷,與親朋好友交流,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讓受害者釋放情緒,找到情感支持,並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 培養自信和自愛:增強自我價值感,不讓詐騙事件影響自己的看法。通過設定新的目標,專注於積極的事物,幫助自身轉移注意力,重建自信。
■ 學習自我保護和心理成長:了解詐騙的手法,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再次成為受害者。透過專業幫助,探索自身情感,培養心理成長,幫助自己走出陰影。
你是容易被洗腦的一員嗎?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部分人比較容易被洗腦!就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樣的人會比較容易受騙呢?你是否屬於其中一員呢?
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藉由從小到大的生活所養成的。他們會習慣讓別人幫他做決定,或者告訴他怎麼做才是對的。所以一般而言他們不想動腦,只要別人和他說好,他就好。因此他們相對而言是更容易聽從別人的意見或想法,並改變自己的想法或行動。
焦慮型依附人格
「焦慮型依附人格」的人很害怕失去別人的喜歡,所以會習慣的討好別人,以求融入大家。這類型的人,為了融入團體,會聽從團體的話語,即便這個想法他覺得是錯的,但是只要可以讓別人開心,他就會跟隨。
易受暗示
其實每一個人容易接受暗示的程度並不相同,有些人高,有些人則比較低。就像有些人因為接受暗示的程度比較高,所以比較容易被催眠。他們一般來說對於所看到畫面或者聽到的話,會比較容易下意識地信以為真,不會去思考,很容易聽信他人的話語。
內心空虛
除以上三個特性以外,「內心空虛」的人也比較容易受到詐騙。因為他們可能會過度渴望某一樣東西,像是過度渴望金錢,就像進入到一種入魔的狀態,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和他說有一個工作可以月入百萬,他完全不會有任何懷疑,因為他只注意到「很多錢」,而忽略了其他所有的資訊。
(來源:香港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