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湖
昨日一早七點,香港機場的航班資料顯示屏幕系統出現故障,機場職員只好以手寫方式在白板發布航班資訊,以引導乘客。機管局昨天午間向媒體表示,「看不到事故涉及人為失誤」,主要是顯示屏幕系統的問題,航班數據沒事,因此航班可以正常升降。「目前已大概知道出現什麼問題,詳情稍後交代。」
儘管機管局稱,已即時啟動大型應變措施及後備系統,但截至下午3時,仍未能恢復所有屏幕正常運作,有旅客對長達6小時的維修效率感到不滿。
在今日現代社會,包括機場、鐵路、地鐵公交在內的交通系統,已與水電氣等基礎服務一樣,是一個社會維持良性運行的最基礎設施。香港國際機場素來擁有良好聲譽。曾於2001年至2012年間一直躋身Skytrax全球機場排名三甲,其中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2019年更拿下全球首個IATA CEIV Fresh認可合作夥伴機場(表示香港國際機場擁有嚴格的溫控貨運流程中提供高效的專業設施及服務,在運送及處理鮮活貨物方面達到國際認可標準的卓越能力)。一個曾擁有如此卓越記錄的「全球最佳機場」此次出錯,確實讓人有意外甚至失望之感。
此次事故如果不是人為原因的話,到底是設備硬件還是軟件原因,當然有待調查結果。客觀來看,即使是私營機構,哪怕是互聯網巨頭公司,亦可能出現類似事故。內地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在「11·11」的購物節、「6·18」等電商大促期間,多次曾出現突然宕機掉線的事件。不過這是早期,後來大廠吸取教訓,類似事情不再發生。
近年來內地發生的最大一起互聯網公司停擺事件,是去年11月27日晚,最大線上出行服務提供商滴滴APP突然宕機。事情持續到27日上午,近12個小時,算是大廠近年來癱瘓時間最長的一次故障。滴滴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單季度中國出行業務總交易額為725億元,日均單量達到3130萬單。據此,有媒體估計這一宕機事件,會讓滴滴損失過千萬的訂單量和超4億的交易額。

而滴滴事件前兩周,阿里雲在不到10天內也出現了兩次故障。第一次是11月12日下午5點,阿里雲出現異常,隨之「淘寶又崩了」「閑魚崩了」「阿里雲盤崩了」「釘釘崩了」等話題相繼登上微博熱搜。第二次就是11月28日,阿里雲再次出現故障,不過不到兩個小時後得到修復。
這是內地公司情況。國外公司近年最嚴重的一次宕機事件,發生在Facebook(Meta)身上:2021年10月5日,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和WhatsApp等Facebook旗下應用同時出現故障,時間長達7小時,刷新了Facebook自2008年以來的最長宕機時長。
此次事件影響到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用戶,Facebook旗下所有產品都受到波及,甚至內網都無法使用。宕機期間,大量用戶湧向Twitter、Telegram等其他應用,又進一步導致這些應用程序的服務器崩潰。當日,Facebook股價盤中暴跌6%,市值減少數百億美元,朱克伯格個人財富一日蒸發逾60億美元。
後來Facebook對宕機原因進行了說明:「據我們工程團隊的了解,協調數據中心之間網絡流量的主幹路由器的配置變化,導致了通信中斷,由此對我們數據中心的通信方式產生了連帶影響,使我們的服務陷入停頓。」
如上介紹了私營企業的事故情況,誠實地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再運行良好有序的公營機構,也不敢說絕不會出現差錯。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看,世界永在變動中,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停滯不前。
不過,機管局亦要對此次事故承擔應有責任。皆因此類型事件,自1998年香港機場從啟德舊址遷至赤鱲角的26年內,航班信息故障事件,已是第三次發生。
第一次發生在1998年舊機場搬離、新機場啟動後。有媒體如此描述:機場啟用初期一度出現混亂,航廈發生電腦故障,以致航班資料無法顯示;行李輸送系統亦出現了錯誤;航廈亦多次發生過供電及供水停頓等問題;機場快綫亦出現過班次延誤、及未能夠成功靠站的問題;貨運服務更一度臨近中斷,超級一號貨站的交收系統停頓,大量貨物積壓在貨站。香港政府及後需要重新開啟原啟德機場的二號空運貨運站,有商人更直接將貨物調度到鄰近機場交收。

面對如此情況,當時的特區政府委任了一個獨立的新機場調查委員會徹查,而立法會等亦就事件進行調查及發表報告。新機場的混亂其後逐步解決,並且逐漸被公眾所接受。
筆者查閱了立法會當年的調查報告,針對「航廈發生電腦故障,以致航班資料無法顯示」這一問題,當時的報告這麼寫到:「專責委員會從製備航班資料顯示系統計劃的進展了解到,在整個過程中,多項問題不斷累積起來。專責委員會認為,航班資料顯示系統在機場啟用日所出現的大部分問題都是意料中事。那些每天緊隨航班資料顯示系統的實際測試及運作情況的證人,都有同樣的看法。對這些證人來說,唯一令他們感到意外的,就是當日所出現的問題的嚴重程度,超過他們原先所預期者。由於航班資料顯示系統的主系統表現不穩定,而後備航班資料顯示系統及以獨立模式運作的系統又並非可行的應急辦法,在機場啟用日出現的混亂情況,其實是已注定發生的意外。」
感謝香港遵行有年的問責制度和公文保存制度,讓我們在20多年後還能完整了解當年類似事件的前因後果。
第二次則發生在2006年。2006年10月10日,機場航空公司登機電腦系統在清晨5時發生故障,所有航班需改由人手辦理登機手續,而航班資料顯示屏幕亦未能顯示資料,令旅客需花更長時間辦理登機手續,機場快綫香港站及九龍站則全日停辦登機手續,受影響航班共有47班。

這一次發生的原因,是硬件問題:「電腦系統在清晨5時發生故障」,從而導致「航班資料顯示屏幕未能顯示資料,令旅客需花更長時間辦理登機手續」。
殷鑒不遠,作為一個素有公信力、亦曾為香港贏得國際榮譽的「最佳機場」,問題何以再三發生,原因值得追問。此次雖不關人身事故,算是幸事,筆者亦要呼籲有關方面盡快查清事因並公之於眾,以消弭坊間疑問。亡羊補牢、為時不遠,事關交通出行和人身安全,再小也是大事。

無獨有偶,近日有多家民意機構就特區政府施政情況等發布調查報告,其中正好有涉及不滿意政府施政的地方,其中約54%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徵費有關政策計劃不周;其次是政府電子系統多次出錯,佔近17%;樓市撤辣太遲、邀請國際巨星來港不力,分別佔9.9%及8.1%。由此來看,政府(包括公營機構)的電子信息系統問題,並非昨日香港機場這一孤例。何以如此,內中有無聯繫,筆者想不清楚,請方家有以教我。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