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姚銘
在香港,買車不難,泊車亦不是最難,但如果響應環保而購買電動車,是否有足夠的充電設施,設施分布是否均衡,會否買了車但難充電,最後購買者弄苦了自己,才是推廣使用電動車的最大難關。
國家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同時,香港的電動車也發展迅猛。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整體電動車數目約為93400輛,佔所有車輛總數約10.2%。為推動更多市民使用電動車輛,香港特別實施電動車「一換一」稅務寬減,寬減上限為17.25萬元,鼓勵更多車主考慮換購電動車。
11.6個電動車車主 爭奪一個公共充電樁
可是,香港的電動車數量增長迅速,充電樁的設施配套及數量是否足夠呢?筆者翻查資料發現,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只有8056個充電器供公眾使用,包括4662個中速充電器及1397個快速充電器。即是說,在香港平均11.6輛電動車爭一個公共充電器,難免出現「爭崩頭」的情況。不僅如此,香港現有充電設施的數量,距離2027年20萬個充電樁的目標亦相距甚遠。如果不提早多想辦法、多行一步,恐怕想實現2027年的目標勢將困難重重。
筆者在日常生活發現,充電樁不僅數量欠缺,還存在各區分布失衡的問題,經常令車主難以找到位置充電。以筆者所在的北區為例,北區現時只有近470個電動車公共充電樁,且位置集中於上水、粉嶺的市區內,唯一較近鄉郊的香園圍口岸停車場充電站又經常預約爆滿,隨時可能出現「離家易、回家難」的現象。
一個較少人注意但又嚴重的問題,就是鄉郊充電設施缺乏,已經影響到居民的出行。筆者所在的北區區議會日前召開交通運輸委員會會議,就有提案建議在鄉郊公眾停車場增設充電樁設施,以便利市民使用。不過筆者也困惑,在增加充電樁設施的過程中,環保署和運輸署各自角色如何?他們如何更好地互動,以達到增設充電樁設施的目標?這個問題,可能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更好地跨部門協調,體現「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
配套跟不上 難吸引市民轉用環保汽車
香港致力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一方面要增加新的電動車,取代舊私家車,以達到環保、減排之目的;另一方面,電動車增加,配套必須跟得上,細節也要做得好,不然,市民駕駛電動車出行,卻找不到位置充電,就會減少駕駛電動車出門,必會影響政府推廣環保交通工具的成效。
筆者建議,香港不妨多借鑒及參考國家的經驗,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達992萬台,同比增長56%;其中,公共、私人充電設施分別達到305萬台、687萬台,分別增長46%、61%,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最廣而且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在環保減排的大趨勢下,未來新能源電動車會越來越多,對公共充電樁設施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筆者認為,政府部門是時候多想辦法、多出點子加快增設充電樁設施,包括推動油站加裝電動車充電設施以及長遠轉型為綠色燃料補給站,創新地提出解決方法,也符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到的「多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
(作者為北區區議會交通運輸委員會主席、選舉委員會委員、民建聯執行委員)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