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近年西方媒體密集地惡意「唱衰」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地位,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4日)在「機遇香港」主題採訪活動中表示,香港未來最大挑戰是來自海外的政治挑戰,但相信政治因素長遠不會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兩個中心的地位穩固依舊,回顧過往,香港已跨越重重挑戰;展望未來,儘管仍會面臨一些外部干擾,尤其是政治因素構成的壓力,但他堅信,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成功立法,香港的安全已經有堅實保障,社會維持安全平穩的局面,這都將促進香港持續保持競爭力,緊握發展機遇,「拚經濟、謀發展」。
李家超回應有關本港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的負面言論時指出,本港兩個中心的地位很鞏固,而且很有優勢。他表示,國際金融中心包含多種衡量標準,股市表現只是其中之一,融資水平、銀行業活躍度、貨幣流動性等多重因素,都不可忽略。在融資方面,香港已經放寬相關措施,讓一些尚未真正盈利的科創公司來港上市,並不斷加強和不同地區的上市規則對接,未來融資環境會穩步提升。
他還列舉,全球銀行前100強中有75家在香港經營業務,香港保險業密度保持全球第一,人民幣離岸交易香港亦佔有80%的份額,從多維度驗證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十分穩固。
他更坦言,國際金融中心面臨的嚴峻考驗並不是經濟和金融方面,而是政治因素,他透露曾經聽聞市場有資金在不問任何緣由的情況下就撤離香港,他說,「在我看來這是政治姿態,有基金撤出香港不是基於經濟原因,很可能是政治原因。長遠而言你會見到政治影響市場中的不當影響不會持續很久,明智的投資者是看長遠市場,他們知道最終市場永遠是對的,政治因素不會長遠影響市場。」
他指,這可解釋到為何香港近年股市大跌,但近期股票成交已回升約兩成,反映政治因素長遠不會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依然穩固。
同樣,國際航運中心亦不止一項衡量指標,需要綜合考量。李家超引述多項數據,以噸位計算,香港去年在船舶註册方面位列全球第四,這得益於香港完備的配套服務業,包括法律、會計、融資等方面,能為船舶運營商帶來更高的價值;香港還是全球四個航運仲裁地之一,更受航運商信賴;去年全球港口船舶平均留港時間是1.85天,香港僅為0.95天,幾乎是平均時間的一半,航運效率絕對處於世界領先水準。
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地位依然穩固,但李家超也謙虛地表示,香港還有很大發展和提升空間,「機遇遠大於挑戰」,未來能在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智慧港口建設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承諾「香港會繼續保持競爭力」。
回顧曾經面對的挑戰,李家超直言,有些外部勢力攻擊香港的法律制度,干預司法、施政;針對一些案件審訊,外國政客及外國政府甚至會施以壓力、恐嚇官員、進行制裁,這些「都是對法治的不尊重」。「只要做事光明正大,相信世界都有明亮的眼光,看到誰錯誰對。」
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家之間的博弈,作為中國的特區,他預計香港仍會面臨外部干擾,主要壓力仍是來自他國的政治挑戰。但李家超有信心,在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完成立法的保駕護航下,香港的安全有了堅實的後盾,會維持長期安全平穩的局面。而且,市民也已明白在平穩的時候也要警惕,警覺性已經提高。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他有信心香港可以安全平穩,繼續全力拚經濟、謀發展。
回顧上任兩年
香港即將迎來回歸27周年,李家超總結了上任兩年以來,在政治、經濟民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三方面的工作,包括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以及區議會選舉,這兩項重大工作。他稱,「安全穩定(對香港)很重要」,同時在住房、醫療、精準扶貧等方面也要努力「照顧好老百姓生活」。
李家超指出,今年3月立法會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這是特區等待了26年8個月19天才完成的光榮責任,感謝立法會和社會各界共同支持,完成這個歷史性任務。此外,李家超稱香港完成區議會選舉,讓區議會回歸基本法明確規定的、屬非政權性諮詢機構的定位。
在經濟方面,李家超回顧這兩年來經濟增長從負到正,保持總體正面增長。他表示,2022年香港經濟增長為負3.7%,到2023年增長3.3%,評估今年增長2.5%至3.5%。此外,李家超也具體列舉居民收入中位數,兩年來月收入中位數從2022年的21,000元,上升至現在的2,3500元,兩年來增長約11%,「我覺得這是實實在在的。」
住屋問題方面,李家超上任時提出輪候公屋年限封頂以及興建簡約公屋,輪侯公屋時間已由6年縮短至4.5年,首批4,400伙簡約公屋也於6月24日可進行申請。他稱,政府在18區康健中心配對家庭醫生,作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及跟進,還會針對單親、獨老或雙老等家庭進行精準扶貧,「香港其實沒有真的很嚴重的貧窮問題,但也有一些群體特別需要政府照顧,所以政府的扶貧政策改為精準扶貧。」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李家超表示,上任第一年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特首及三位司長「1+3」的組合,旨在從策略和宏觀角度推進及督導跨局工作,加強與內地機構溝通,推動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提到,香港北部從西到東四個區域,目前都是以對接深圳發展、對接大灣區發展來做規劃,讓香港整體融入國家發展更有效、更積極。
「大家最近經常聽到的就是每個周末或者假期,很多香港居民都北上到深圳,或者大灣區城市。我覺得這也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做得有成效的一部分。」李家超說。
港三方面可貢獻灣區合作
李家超還分享他對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的看法,他認為大灣區落實互利共贏也很重要,「簡單來講是每一個城市將最好的拿出來,大家共同分享」。他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可在三方面加強合作。
一是科技合作,用好香港國際化及科技研發人員的優勢。香港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上游的)大學科研很活躍,中游以及對接下游整個生態圈,就可以通過香港與大灣區科技合作,優勢互補,強強連手。香港-深圳-廣州的在世界的最佳「科技集群」排名第二,反映我們在科技方面合作的競爭力。
二是資金方面的合作,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無論是上市融資、發債、外匯交易等等都有優勢,可以在提供資金上發揮作用。
三是人才,重要計劃的落實是靠人才競爭,能打贏的也是靠人才,香港是人才高地,集聚各方面的人才,香港可以從人才方面作出貢獻,香港推動很多雙向奔赴的政策,讓融合更活躍更積極。
李家超以政府重點創科項目InnoHK為例,指現設立了兩個研發平台,吸引超過2,500個尖端的科研人才,正準備開展籌備建設第三個InnoHK研發平台,就是利用人才方面的優勢。他認為從大灣區建設上,香港從上面三方面及其他方面都可以作出貢獻。
香港作橋樑 傳播中華文化
在文化傳承方面,李家超表示,他個人很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並因此創立了「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邁出的第一步便是策劃舉辦「中華文化節」,旨在讓香港成為中華文化傳播至全世界的橋樑。
譬如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李家超稱讚,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在大澳等多地舉行,已經成為展現中華文化特色的標誌性旅遊活動之一。重大節日時,香港各地的廟宇也會舉辦特色活動,多元的宗教傳統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其深遠影響。
香港作為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國際都市,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他指出,香港目前已經有48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其中20項列入香港非遺代表名錄,更有10項達到國家級非遺,特區政府會不遺餘力地在社會各層面推廣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李家超還強調,教育是文化傳承的根本,特區政府正逐步將中華文化融入基礎教育體系,確保年輕一代在成長過程中能深刻理解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相關部門也正努力將一些愛國愛港的元素融入旅遊景點,深化遊客對歷史與文化的了解。
推動國際合作 推動「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即將展開下一個10年,李家超指出,在「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時,習近平主席提出了8項新行動,為深化國際合作鋪設了路徑。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國際都市,有能力推動開放型的國際經濟合作,在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他指出,香港在增進民間交流和推動務實合作上,有着顯著優勢。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居民普遍使用英語與中文,雙語能力加上國際化的環境,極大地促進了個人與企業層面的國際交流。
至於務實方面,李家超說,香港的專業人士及企業向來以務實著稱,他們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展現出強大的適應與創新能力,有效參與「一帶一路」沿線的項目合作。同時,香港也積極響應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的全球趨勢,已設定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積極投身綠色技術和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發展,以實際行動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競文報道)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