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湖
成立近兩年後,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近日完成第一筆投資,投了一家由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係終身教授賈佳亞創辦的「AI獨角獸」思謀科技。
作為港投公司成立以來的首筆投資,特區政府顯然給與了特別重視。行政長官李家超通過視頻發表祝賀講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全程參加並發表主題演講,香港各界代表一百多人參加現場簽約活動。這表明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這首個風投項目,寄予了厚望。這對向公眾傳遞香港通過港投公司的科技產業投資,來牽引、驅動和培育更蓬勃香港創科生態圈的構想,無疑是一次大規模的正面展示。而選擇以AI投資作為起手式,也顯示出隱含其後的政府投資邏輯,以及構建未來香港科技產業發展方向的宏圖。
港投公司一度被業界視為「淡馬錫」的香港版。按照規劃,港投公司統一管理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新成立的共同投資基金等,這些基金各有投資方向,總規模達620億港元。雖然前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曾發文稱,港投公司與新加坡淡馬錫在資產規模、作用和覆蓋面等方面天差地別,不宜相提並論。不過,公眾的「張冠李戴」亦顯示出市場對港投的好奇心和巨大期待。
淡馬錫1974年成立於新加坡,由新加坡財政部100%控股。有數據顯示,在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財年裏,淡馬錫在全球的投資組合淨值為3820億新元。有國外媒體估算,其所持有的股票市價佔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除投資本地市場外,從1980、90年代開始,淡馬錫也增加了對新興亞洲市場的投資,目前其一半資產是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其中在華投資佔到了全球投資總資產的22%,即對中國投資佔其海外投資的一半。
基於歷史原因,香港長期奉行寬容放任的經濟政策,私營部門是市場參與主體,政府不直接下場進行市場投資,因此淡馬錫的運營經驗,在過去確實無法複製到香港,這是過去香港沒有出現港版淡馬錫的主要原因。不過世易時移,香港已回歸祖國近30年,管治文化、市場背景、特別是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投融資環境,也都發生了重大、甚至天翻地覆式變化,因此,過去適用的政策、做法,今天是否還原樣照搬沿用,確實需要一一審視。這也是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以來,推動成立港投公司的重要背景。
坦率地說,相比於淡馬錫在亞洲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的投資深耕,香港的政府投資策略或曰穩健,但也許錯失了與一個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迅速崛起市場共同高速成長的巨大機會。內地40餘年的經濟狂飆突進運動,確是人類史上的奇跡,如此異常盛大的煙火party,真的有如歌中所唱:一旦錯過就不再。
其實,僅就風險投資領域而言,香港本土亦湧現出別具前瞻眼光和行動力的投資人和創投機構。比如陳啟宗家族的晨星創投。晨興應該是中國內地最早成立的VC之一,其把興起於美國的風險投資理念帶到中國,過去30年間投資了包括小米在內的眾多企業,其對小米的投資一度成為佳話,小米上市時還持股17%,是當時第二大股東,投資回報近百倍。而對快手的投資更堪稱成功,天使輪進入,上市後估計賺取了500倍收益。
李嘉誠亦是個中高手。他旗下維港投資所投科技企業已超過100家,有的項目已為李嘉誠帶來幾倍、甚至上百倍回報。比如2007年李嘉誠個人以1.2億美元買入Facebook(已更名為meta) 0.8%股權,後來追加投資,前後共投入4.5億美元,累計持股比例達3%左右。這筆投資在Facebook上市後帶來驚人回報。以今日1.28萬億美元的市值為例,如果李嘉誠一直持有這3%股權,其今日市值相當於384億美元。2013年,李嘉誠還領投650萬美元,參與了對Zoom的B輪融資,成為該公司首個機構投資者。維港投資前後共投入850萬美元,截止2019年Zoom上市,所持有股份約在8.6%。如以Zoom最高1290億美元市值計,8.6%股份大概對應市值為110億美元,即回報率最高可達1280倍。
當然,如晨星創投、維港投資這樣優秀的港資投資機構只是少數特例,公營投資機構和私營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策略、投資階段和回報要求,也可能未盡相同,因此,回到本文主題,並非是拿港投公司做類比,要求能達到超預期的投資回報率。而是更強調投資機構對投資大勢、周期規律的精準研究和宏觀把握。
比如港人也許還不那麼熟悉的上海科創板。2019年6月開市,迄今截至昨天正好5周年,科創板已共有上市公司573家,總股本2165.37億股,總市值超5萬億元,平均市盈率為34.77倍。其中,科創板高端裝備製造公司超過120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公司數量,也均超過110家,合計佔比超過80%。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573家公司上市背後,幾乎全部活躍着VC、PE的身影。可以說,就像美國的納斯達克,沒有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就沒有上海的科創板。
我們也許可以問一聲:這些科創板上市公司後面,有沒有來自香港的投資機構和投資者?對類似崛起中的資本市場項目,港投公司如何看待其中風險和投資機會,未來會不會扮演某種角色?
這裏分享一則內地資本市場的最新重磅。半個多月前,國家大基金三期(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該基金由財政部、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19位股東共同持股,財政部是第一大股東,持股17.44%。大基金三期規模為3440億元人民幣,AI相關芯片、半導體產業為投資重點。三期為一期二期的縱深延續:其中一期成立於2014年9月,最終募集資金總額為1387億元人民幣;二期成立於2019年10月,註冊資本2041.5億元人民幣。一期資金在2018年底已投資完畢,其中半數資金投向集成電路製造領域。二期資金的70%,投向晶圓製造領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兩地之間的文化、政策、管治環境不同,內地做法該不該對香港有所啟示,當然是一個問號。介紹以上信息,至少是分享了內地相關同行正大手筆快速推動硬科技領域投資的構思和做法。在目前香港越來越加強與內地深度聯繫的當下,也許不失為一種後來而上的可能性策略。
以筆者淺見,成立兩年終於推出第一個投資項目,可稱穩健,不過在確定了投資策略、操作機制、獎勵制度等必要前置條件後,推進步伐也許可以再快一點。在這方面,且不談淡馬錫,內地比如深圳的深創投等政府營辦投資機構,也在幾十年間探索出一整套創新發展和風控並存的管理機制,也許有鏡鑒意義。
當然,也許是筆者杞人憂天。行政長官李家超已表示,港投的工作是「以投資驅動科創生態發展,已鎖定了投資主題,以及有關領域的優質目標企業。它們有本地的,亦有來自內地和海外的,正進入深度磋商階段,未來將有更多好消息公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