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熱點追蹤|高鐵動臥夕發朝至通京滬 一文睇香港鐵路建設的前世今生

文/蔣湖

連日來,香港往來京滬的高鐵臥鋪列車將於6月15日開通的新聞,在香港引起熱議。在國家有關方面的支持下,北京西、上海與香港紅磡站間開行的普速直通車,提質升級為高鐵動臥列車。對香港市民來說,最直接的利好是,夕發朝至,讓乘車時間壓縮了一半,過去天南海北的迢迢路途,現在只需登車一睡,然後醒來即到,大大節省了坐車時間。特首李家超幽默表示,「更可以節省一晚酒店費用」。

出行便捷、省時省錢,當然是各方歡迎的重大民生利好。這一前所未有的交通便利,大大拉近了香港和京滬民眾間的心理距離。而放在百年香港聯通內地的鐵路交通史的大背景下,更折射出中國飛速進步的滄桑巨變。

1914年的尖沙咀火車站。(資料圖片)

過去,從香港往來內地,只有山路步行或者泛舟行船。因此,自香港開埠起,已逐步「睜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開始有修鐵路北聯內地的構想。其中最早的倡議者,是19世紀後半頁香港知名人士韋寶珊。韋寶珊又名韋玉,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被送往歐洲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香港銀行家、商人,亦是知名政治人物,曾參與創立保良局,是香港開埠以來第四位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議員的華人,也是第三位獲勛爵士的華人。早在1890年,韋寶珊即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他還付諸行動,自行斥資展開研究。不過因清廷保守派官員的反對,他的計劃在當時無法實施。

廣九鐵路大埔滘以南的建造工程。(資料圖片)

歷史的進步確實曲折,這裏也順便介紹另外一位同樣出身香港的知名人物唐廷樞。唐廷樞是廣東香山唐家村人,在香港受英文教育,出版有後來被認為是第一本漢英詞典的《英語集全》,後成為清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881年,在主持開平煤礦事務期間,為使開平煤礦生產的煤炭能順利運送,唐廷樞主持修築了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唐山—胥各莊鐵路)。但鐵路在當時屬新生事物,唐廷樞的行為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最後他還被慈禧太后以「震動龍脈」、「驚擾祖宗」的罪名關入大獄,後來才得以獲釋。

回到韋寶珊的最初構想,直到20世紀初期,隨着廣九鐵路的興建,其建設計劃才得以推動。

位於尖沙咀的永久九龍總站動工。(資料圖片)

1911年10月5日,隨着廣州到深圳段的鐵路建造完成,港穗直通車(又稱廣九直通車)正式投入服務。通車初期,每天開出兩班,單程行車時間約四個多小時。價格也不便宜,座位分為頭等及二等,票價分別為5.4銀元及2.7銀元。

興建中的廣九鐵路筆架山隧道。(資料圖片)

除觀念的衝突外,時人已難以想像當時歷史條件下鐵路建設的艱辛。史料記載,1906年,廣九鐵路的香港段(九龍到深圳)開始動工,全長其實只有35.4公里,但已經需要興建不少橋梁和基堤,以及5條隧道,當中包括最長的筆架山隧道。這條隧道是當時亞洲規模最龐大的工程,花了3年時間才完工。由於施工環境惡劣,工程期間有超過50名工人死於隧道內。

1910年10月1日通車後,首班火車離開尖沙咀的臨時總站。(資料圖片)

1910年10月1日,九廣鐵路在尖沙咀舉行通車典禮。1911年,香港開始有直通火車通往廣州,但京九鐵路卻一再拖延,遲至1996年方告竣工。之所以一直拖到1996年才完成,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地形複雜漫長,縱貫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廣東等7省1市,直通香港,全線為一級複線鐵路,全長2311公里,期間橫跨黃河、長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及伏牛山脈、南嶺等起伏山地,工程造價高,施工難度大。

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難點,是因長江寬闊江流的阻隔,鐵路無法跨江而過。所以在1957年前,只有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乘客行到武漢後只能下車換船,過江後再重新登車。對長江的天塹之險,毛主席亦有切身觀察。毛主席詩詞中,有兩處寫到坐火車的感受,一句是「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此句寫於1920年代,寫革命家投身時代洪流後與親人隔絕少見的離愁別緒。

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於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中新社)

另一句,則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寫的是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後,京廣鐵路從此暢通無阻,貫通南北的鐵路要津從此暢行無阻的喜悅心情。正因其極為重要的交通意義和複雜的施工難度,所以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是我國橋樑建築史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次創舉,飽含了半個世紀來中國鐵路人的夢想與實踐,因此其被列為全國「一五計劃」百大工程之一,原因就在於此。

而說到京九鐵路的真正全線通車,則要繼續等到1996年。在香港將於1997年回歸祖國的背景下,京九鐵路被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1993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指出:「要全力以赴會戰京九,大幹3年鋪通全線。」1996年9月,匯聚國人百年暢想的京九鐵路,提前4個月全線貫通。據記載,京九鐵路全線有特大橋65座,大中橋725座,隧道150座。其中九江長江大橋在1990年代曾經是長江上跨度最大的鐵路橋,全長7679米。

時光冉冉,伴隨京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回歸前後出生的香港年輕人,現在已是風華正茂的青壯年。今天,他們可以乘搭於2018年9月23日正式通車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接入全國高鐵網絡,方便快捷地通達全國各地,真正感受祖國發展的風馳電掣和日新月異。

鐵路行業的發展進步,其實只是中國百年來風雲聚變的一個縮影。撫古惜今,今日香港便捷的高鐵出行,固然有賴於技術和時代的發展,其實也是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全力支持香港發展的結果,其中也有香港本地先賢名人回報鄉梓、北上融入祖國的殫精竭慮和巧思餘芳。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也許值得敘文追懷吧。

行文至此,也許可以分享另一則插曲逸聞。

這是京張鐵路修成時,詹天佑(車前右第三人)和同事的合影。 (新華社)

同樣是與香港淵源頗深的中國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其實也與這項北連內地的鐵路發展大計不無關聯。自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通車後,詹天佑獲賜工科進士,任留學生主試官等職。1910年,任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總理兼工程師,1912年兼任漢粵川鐵路會辦,負責興建粵漢及川漢鐵路。1913年,詹天佑亦獲委任為交通部技監,1914年6月出任漢粵川鐵路督辦。1916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資料圖片)
市民在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修繕後開放的清華園車站舊址拍攝陳列的鐵軌。原京張鐵路出京後第一站的清華園車站(舊址)始建於1910年,由詹天佑題寫站名。 (中新社)

1919年4月,詹天佑在漢口因病去世。終年57歲。今天,有心人如從香港乘搭高鐵行經武漢,也許可以下高鐵去詹先生舊居送一束花,表達後人的感激和懷念。

相關閱讀:

(有片)特別節目|6·15起京港滬港間開行高鐵動臥 四大優點逐個數

高鐵動臥車票開售 票價及詳細時刻表一文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高鐵動臥夕發朝至通京滬 一文睇香港鐵路建設的前世今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