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升學顧問教路  選科三大熱門趨勢

大學提供的課程選擇愈來愈多,同學們應結合個人興趣、國家所需,為日後的璀璨前程打好基礎,做好規劃。

為協助DSE考生明確未來規劃,更了解專業選擇及就業趨勢,《大公報》上周六舉行「我的志願·我的夢」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及學生分享看法。其中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指出,當前學生面臨資訊少、選擇窄的困境,他向廣大考生分享大學的最新方向及趨勢,包括跨學科課程、職業專才教育及國際化趨勢等,希望幫助學生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

座談會上,有應屆DSE考生指部分學校老師不了解新興學科,易忽視發展機會;已設立人生目標的考生建議,可深入了解不同學科的體系及發展,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科,日後可以「學以致用」。他們都希望多一些了解最新資訊,少一些「不知道」,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時代大潮。

吳寶城表示,當前中學階段負責升學輔導的老師因為工作限制,未必掌握最新資訊,因此造成了DSE考生在大學聯招(JUPAS)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時遇到掌握資訊少、選擇範圍窄的困境。

跨學科課程涵蓋不同範疇

吳寶城向學生分享了現在大學的新方向和新趨勢,希望能夠給考生更多升學的最新資訊。

他說,第一方面,當前各間大學增加了越來越多跨學科的課程;以城市大學為例,推出了法律與工商管理的雙學位課程,以及法律與犯罪學、數學等方面的跨學科結合。

吳寶城表示,在當下人工智能普及的時代,有學生會擔心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部分工作;但如果人才具備跨學科知識,在不同範疇均有涉獵,相信被取代的可能將會降低,認為DSE考生可以多考慮跨學科課程。

職專教育預早獲職場體驗

第二方面則是職業專才教育,吳寶城表示,現在已設立首間應用科學大學,政府正在推動應用科學大學聯盟的成立,在JUPAS聯招中也有應用學科的一些先導計劃。越來越多的課程加入了職業專才的元素,例如增加實習,學生可在大學階段獲得更多職場體驗。

吳寶城指出,以往課程的關注點往往在學術和理論方面,有些學生在學術方面有更好的能力,有些學生則在實務方面更為突出,因此加強職業專才教育,一些學生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理想。「如果同學可考慮多一點職業專才教育,其實都可以追逐你的夢想。」

海內外求學經歷帶來優勢

第三則是課程的國際化趨勢。吳寶城介紹,有不少考生會考慮赴海外還是在本地升學,但其實考生還有中間選項。吳寶城續指,現在很多本地課程加入了很多國際或者內地的元素,例如嶺南大學開設一系列博雅教育課程,學生除了在本地讀書外,亦要赴海外上課;中大則設有中大及中大(深圳)校園,兩地相互配合,學生可體驗兩地校園。

因此,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既具備香港教育的背景,亦有海外或內地求學的經歷,相信在未來就業時,具有兩地背景的畢業生會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在某些領域更受僱主青睞。

最後,吳寶城介紹,當前諸多學科有需要用科技去應用,例如教育也需要進行電子學習等方面的培訓,因此他建議考生可以考慮更多與科學、科技相關的學科。「創新科技是香港的優勢和趨勢之一,如果考生選擇讀這方面的課程,將來會有一定的優勢。」

座談會現場有兩位應屆DSE考生分享個人經歷和看法。其中來自華仁書院(九龍)的陳浩然是今年DSE應屆生,他透露,自己填報了香港大學的醫學院以及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

講到自己選擇北京大學的緣由,陳浩然憶述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去北大參觀的經歷,那時他就被北大的師資及學術氛圍深深吸引。不過,據其觀察,選擇內地就學的香港學生比例不大。他說,學校老師較少講內地高校的選科信息,有時會提一兩句,同學們不太了解內地的文化與課程,自然就難做出前往內地就學的選擇。

談及JUPAS選科,陳浩然同學表示自己在此過程中受到學校很多幫助,惟他發現有些老師未必了解目前時代的一些新學科,容易忽視一些發展機會。有同學在選科時,一味想着挑選宏大的學科或排名靠前的頂級大學,或只是人云亦云地跟着揀選熱門專業,但對其收生要求或就讀硬性條件並不了解。聆聽了嘉賓的分享,陳浩然感慨:「這次座談會真是解決了我心裏的忐忑」。

先了解學科體系及就業方向

來自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的學生周凱熙同學直言自己不想讀「神科」,而是計劃選擇酒店管理方面的課程。周凱熙認為,一方面自己只是普通考生,而非「學霸」;相比學術理論,自己是一個務實派的人,因此更喜歡一些實務類的知識和工作。他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做符合自己情況的最好。

對於JUPAS選科,周凱熙同學認為,「只不過是要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科目」,當前他已經找到人生目標,因此在學科上亦有明確方向。他也感慨不少人選擇科目時,既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也不了解什麼專業適合自己,往往只會隨大流考慮所謂「勁」的科目、賺錢的科目。周凱熙說,DSE考生如能在JUPAS選科前,真正了解不同學科的完整體系及未來就業方向,相信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選科方面的困難。

支援考生 劉智鵬:須加強培訓升學輔導老師

劉智鵬指出,升學輔導老師需多作培訓,了解當前的世界變化和國家發展。

今年深圳培僑信義學校及廣州暨大學校首設DSE內地考場,開了先例。立法會議員劉智鵬表示,早前在北京擬建港人子弟學校,而該校學習的正是DSE課程。他指出,DSE是全球認可公開考試中,唯一可以中文答題的考試。他指今年DSE首次在內地設考場,而以往在本港舉行的考試,超過50%的答題以中文回答。

了解國家發展 學以致用

劉智鵬提到ESG(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在內地欠缺專業人才,而本港這個範疇多年來擁有不少這方面的人才,誠信令人信賴。「我們的中學生未來在什麼樣的專業發展,是一個很大的空間,也是一個好重要的問題。」身兼考評局公民與社會發展委員會主席的劉智鵬自言對相關情況不陌生。他表示,透過DSE的考試,如何令學生由中學考獲心儀的大學,我們都應當關注。他指出,回看過往的經驗,本港八成以上的狀元均選「神科」,多選兩所大學的醫學院,「對香港來說,確實也是可以保障香港的醫療水平。」

然而,劉智鵬又指以大環境來說,上過大學,領有畢業證書的人士,「例如現在40、50年齡段的,專科生畢業後是從事什麼行業,由此可看出當年學生選擇就讀的專業與及後的事業是否對得準確?」

他強調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他表示,那些已經畢業的人,所學的專業例如醫學、法律及會計等,在社會上可否真正對上其相應的工作?DSE往後的發展,需要再作細分安排,而同學如果覺得高分就想當一個律師或醫生,但這未必最好,我們暫時未有職業上的導向,其實可選社會學及其他科目。

至於選科方面,劉智鵬指出本港逾400間中學,關於升學輔導的老師,在學科與學生的生涯規劃方面可能與市場有差距,這些老師需多作培訓,了解「現在的世界是怎樣?國家發展是怎樣?」

考生的未來與現在的學校密切相關。劉智鵬指出,本港中學相當保守封閉,校長忙於應付教育體制的形式程序,絕少走在社會和世界的前緣,為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而努力。因此高考狀元都去唸醫科,因為老師、家長、朋輩都認為,做醫生就成了他們的最佳出路。

理順教育資源 做到人盡其才

他笑道,當日參加座談會的一位同學應當是學霸型,他就選了港大醫科,這可能是他自己的選擇,也可能受老師、朋輩、家長的影響,卻是香港高中生態的主流選項。不過,他指該同學也報了北大生命科學,惟當被問及假如兩家都取錄,該同學會選哪家,他一時沒有回答。

劉智鵬表示,香港有優厚的條件助力國家發展成為教育強國,但必須好好理順各種教育資源,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因此,劉智鵬認為港人都要思考:是否一如既往,把高中的學霸培養成稱職的醫生,還是跳出世俗的眼光,把他們培養成生命科學家?究竟何者對香港對國家對人類更有貢獻?香港的教育資源如何分配利用會更為有效?這些都值得深入探討。

加強支援 學校媒體應助學生了解升學資訊

陳浩然和周凱熙同學(左一、左二)在座談會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隨着時代發展,社會分化出越來越精細的專業方向時,亦豎起重重信息壁壘。對此,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工程教育副教授馬諾宏觀察到,許多中學生會因自己對新興專業學科了解不足,在選科時感到憂慮。例如「人工智能」講起來只是四個字,但涵蓋內容之廣泛卻難一言蔽之。他指出,學生們可從招聘交流(recruitment talk)上進行了解,但與此同時,亦需自己更積極去收集資訊。

可發電郵直接向院校查詢

馬諾宏指出,許多大學網站上都能找到各學院的聯繫方式,建議學生若有困惑可以發郵件查詢。他說道,很多學院教職人員其實都很熱心,希望去做更多科普或教育,因此寄語學生「都要主動去問,因為我們不了解你們不知道什麼」。

香港執業律師蕭詠儀表示,律師會也會去到學校為學生科普相關概念,如大律師和律師的分別、在律政司與私人機構工作的差異。她認為現在信息來源渠道豐富,學生們可經網絡及傳媒了解資訊,要多方收集信息後再確定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畢竟「一讀就讀四年,之後還要工作四十年」。

儘管如此,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指出,考生遇到升學問題時,最直接的方式還是向老師求助。他指,目前大學的資訊發放做得不錯,但中學階段的資訊掌握尚不足夠,學校和老師要在這方面做多一些。他建議政府或社會投放更多資源,例如通過一些課程讓老師掌握升學及就業的最新資訊,更好地為考生提供有用幫助。

吳寶城表示,對於學生的生涯規劃應該要做到全校參與,每一位班主任及老師,在接觸學生時都應掌握最新資訊。媒體也應增加有關報道,讓考生了解最新行業資訊。

此外,家長教育也十分重要,部分家長會要求子女就讀某些專業,導致親子之間存在壓力甚至發生衝突,因此家長也應了解升學最新資訊。

DSE首設內地考場 師生支持

今屆DSE在內地港人子弟學校首設考場,專家認為這個安排公平合理。

今屆DSE在內地港人子弟學校首設考場,有應屆香港考生感到壓力變大,但亦理解對於大灣區融入是件好事;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認為,在內地設立考場是公平合理,亦建議香港考生不要過度焦慮,而影響考試發揮;針對小紅書洩題事件,考評局則應該多在保密工作上做工夫,並懲處違規者。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應屆DSE考生周凱熙表示,在內地設立考場,意味多了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的學生與香港的考生在JUPAS的賽道上競爭,自身壓力的確變大了。「有好多學生覺得港人子弟的學生,可能學習成績也比較好,所以我們壓力會更大的。」但他表示,對於整個局面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更方便內地的學生來港升學。

華仁書院(九龍)應屆DSE考生陳浩然則表示自己以前在內地長大,以前的同學也在港人子弟學校,這些同學會覺得有多一個途徑可以到香港考試,自然是好事。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認為,內地設考場會便利於內地就讀港人子弟學校的考生,免其來港赴考的舟車勞頓;此外,如果要求內地就讀的考生赴港考試,陌生環境對他們的考試結果可能造成影響,這樣難免有歧視或者過度辛苦考試之嫌,因此在內地設立文憑試試場,在公平性原則之下是合理的。

吳寶城續指出,只要考評局能夠讓公眾有信心,在試卷運送至內地的過程中,不會出現試題洩露的情況,有妥善的保密工作的話,相信將便利在內地就讀的香港考生的同時,也會消除公眾的疑慮。

吳寶城建議香港考生不要過度焦慮,擔心設立內地考場不公平,或者覺得內地試場的考生提前了解題目、試題洩露等,反而會造成很大心理壓力,影響文憑試發揮。

(來源:大公報 記者:魏溶、趙之齊、湯嘉平、余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升學顧問教路  選科三大熱門趨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