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導祖
當下的美國,除了哥倫比亞及諸大學的反以巴戰爭示威如火如荼吸引眼球外,有一個新版政策亦引起了亞裔尤其是華裔的關注。事源3月29日,聯邦政府推出了新版的關於維護、收集和呈現種族和民族數據的第15號統計政策,其中新增的一條是在每個族裔大類之下細分,其中在所有種族中增加了一個新類別:中東或北非,以及將亞裔細分為「印度、中國、菲律賓、日本、韓國、越南、其他」。以前中東和北非是算白人的,現在被單獨劃分了出來。而原來亞裔同屬一個大類並未細分,現在則分為六個細項和其他進行申報。雖然統計表上其他族裔如黑人或非裔美國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中東或北非、夏威夷原住民或太平洋島民、白人也各自被分為了六個細項和其他,但因之前美國對俄羅斯在美資產執行凍結或徵用,而亞太局勢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政策引起了諸多華裔對自身財產和人身安全性的擔憂,稱其為新版「亞裔細分法案」。
美國政府解釋此新統計標準的背景,主要是基於政府的政治需要和美國種族問題的新變化,希望以細化族裔的方式,在未來的統計中更準確地識別各族裔群體的人口數量與勢力對比,以達到加強聯邦政府治理能力和資源分配效率的意圖。但因為早在這項法案前,美國加州、華盛頓州、馬薩諸塞州、明尼蘇達州、夏威夷、紐約市和羅德島先後通過僅針對亞裔的細分相關方案,要求州政府機構、部門必須對亞裔群體進行細分,所以不少華裔認為新統計政策對其他族裔細分只是掩人耳目,真實目的還是對亞裔尤其是華裔進行細分,以備緊急狀態時使用。至於這些華裔的擔心是否有道理,我們看看歷史上美國政府的做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沒收了所有德國在美資產包括普通居民的資產。1917年頒布的《與敵貿易法》(Trading withthe Enemy Act of 1917,TWEA)賦予總統權力,阻止對外貿易,凍結外國資產,沒收任何國家的外國資產,並在戰爭期間以他認為合適的方式處置這些資產。戰爭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將約50萬德裔美國人標註為「敵國僑民」,並扣押了近5億美元可能與戰爭有關的私人財產——數額接近美國在一戰前的戰爭預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命令,將全美約11萬日裔美國人進行集中管理,並沒收了他們全部的財產和投資。1977年美國通過《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of 1977,IEEPA),正式落實擁有沒收外國資產的法律授權。
而近期更現實的例子是此次俄烏戰爭,作為非直接參戰方的美國制裁俄羅斯,成立特別工作組「跨大西洋工作組」專注於尋找並凍結部分俄羅斯人及其直系親屬在美國和歐洲盟國中的資產,包括遊艇、豪華公寓、私人飛機和巨額存款等,並進行凍結。4月21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法案,授權美國政府沒收被凍結的俄羅斯資產,用於支持烏克蘭,該文件已送交美國參議院審議。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雖然美國政府在戰爭期間的非常行為在戰後也面臨一定的索償,但並不能阻止其作為國家整體在下一次衝突來臨的時候實施同樣的行為。歸根到底是統治階層內心對與衝突方同族裔人士未達到完全信任,而其對財產甚至人身的凍結和徵用程度隨衝突烈度而有變化。譬如此次介入俄烏戰爭,雖然目前多數的凍結徵用行為針對的是俄羅斯富豪,但沒有人保證如果衝突進一步加劇和正面,是否會擴散到普通俄羅斯居民在西方資產。
而此次統計政策亞裔細分的標準亦非常不合理和蹊蹺,如果說印度、菲律賓人與東亞人種的生理特徵還有差別,把中國、日本、韓國細分出於什麼真實標準可能只有美國政府心裏最清楚了,畢竟這些國家在美國的移民後裔無論從生理特徵到文化特徵應該都很難加以區別。
曾經有個另版的「亞裔細分法案」,即AB1726法案,是加州政府要求從2017年7月1日起,針對中國人、印尼人、馬來人、泰國人等亞裔和原籍太平洋島國的居民,額外增加附加表格,對所在血統族裔詳細情況進行登記,數據包括高等教育入學率、註冊率及畢業率、患病率、購買健保率與出生及死亡率等,運用到州府醫療機構與公立大學系統中。法案裏明確表示,這一細分政策有可能會被運用在加州大學的錄取上。在全美華人強烈反對聲中,2023年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明令廢止了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常春藤大學推行了40多年的、按族裔區別待遇的「Affirmative Actions」政策。簡單地說,美國所有的大學,以後都必須對申請學生的族裔膚色採取「色盲」即一視同仁政策,不得對任何族裔予以優待或歧視。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次新版「亞裔細分法案」的出台,表明美國華裔爭取平權之路還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