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馬英九率團訪問大陸第5天,繼續在陝西的行程。今日(5日)上午,馬英九首先前往陝西楊陵拜謁馬援祠,下午則赴陝西寶雞扶風縣祭拜馬援墓。一路上,馬英九難掩心中激動。
帶領馬家族人向馬援將軍像行三鞠躬禮

漢代名將馬援,字文淵,西秦扶風(今陝西咸陽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人,他學識淵博,驍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東漢光武帝時,被封為伏波將軍。位於馬援誕生之地陝西咸陽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的馬援祠,被譽為全世界馬姓宗祠第一祠。
上午抵達馬援祠後,馬援祠所在的楊陵畢公村第一書記杜小兵和馬家宗親會會長馬雙正,向馬英九介紹了馬援祠的陳設與伏波將軍馬援的歷史。馬英九仔細聆聽,隨後帶領馬家族人一起向馬援將軍像三鞠躬。在隨後的參觀過程中,當馬英九看到館方收集的馬氏名人題詞中,有一幅是自己以前寫的「薪傳弘遠」,他笑稱忘了是何時寫的。看到父親馬鶴凌的題詞時,馬英九感觸良多。
隨後馬英九赴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參訪,詳細了解了示範區的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參訪中,來自台灣的青年學生們非常活躍,對於現代農業等板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其間更是頻頻與當地工作人員進行互動交流。
祭拜馬援墓與其父親種植樹木合影
下午,馬英九來到陝西寶雞扶風縣祭拜馬援墓。據悉,4日晚,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趙一德在西安會見馬英九時表示,馬英九先生與陝西淵源很深,遠祖是漢代赫赫有名的伏波將軍馬援,祖籍地在陝西省扶風縣。馬英九則回應稱,此次陝西尋根之旅,心中非常激動。
「這就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墓冢,您面前的這通石碑呢,是清代乾隆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64年,清明的時候……」在馬援將軍墓園,馬英九在詳細了解相關歷史和陳設之後,帶領大家行三鞠躬禮,並與其父親種植的樹木合影。
希望兩岸青年在交流中結下友誼增進合作
隨後馬英九又來到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參觀。「歡迎馬先生回家。」其間,有多位遊客向他喊話問好,馬英九則微笑揮手致意,並向大家問好。
據了解,法門寺因供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聞名於世。1987年,隨着塵封了1113年的唐代地宮大門的開啟,4枚佛指舍利,以及2000多件珍貴的大唐文物才得以重見天日,一段被時光掩埋的絲路文明交流史才得以重現於世人。
「這就是我們講的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就是正道、正氣。到陝西來,所體會的就是文化,每走一步,文化的深厚,就在我們的腳下。」聽到有關法門寺的相關介紹後,馬英九不時點頭表示認同。
記者發現,此次在陝西的4日行程,亦堪稱是一次真真切切的文化之旅。而在4日晚,陝西省委書記趙一德、省長趙剛會見馬英九時,馬英九曾表示,一座長安城,半部中國史。中華文化中講究的慎終追遠,便是自己來陝西最重要的目的。他指出,我們是享有共同歷史、文化及語言的炎黃子孫,這次尋根之旅帶着台灣年輕朋友同行,就是希望兩岸青年在交流熱絡中結下友誼、增進合作。兩岸的未來任重道遠,深盼海峽兩岸能夠攜手努力,為振興中華共同奮鬥。
(點新聞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