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肥胡醫聊|冠心病如何醫?中大心臟科專家甄秉言拆解心臟難題

【點新聞報道】冠狀動脈心臟病,又稱冠心病,是心臟病的一種。冠狀動脈是負責輸送氧氣及養分到心臟肌肉的血管,當這條重要血管因脂肪積聚而收窄及硬化,便會影響心臟的血流,心肌也可能因血流減少而受到損害。冠心病是香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數據顯示在2020年本港有3591名男性登記死亡個案是死於心臟病,其中約有65%是死於冠心病。《肥胡醫聊》今期請到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主任 (臨床科學)甄秉言教授,給大家談一談冠心病,了解其發病成因,如何治療及防範。

冠心病與年齡有密切關係 有急性也有慢性

甄秉言表示,冠心病成因有幾類,第一類主要是年齡老化,香港社會老化問題嚴重,導致冠心病案例不斷提升。第二類則是糖尿病,因為亞洲人糖尿病比例很高,10個人裏就有1個人患有糖尿病,血壓高,容易導致冠心病。吸煙也是冠心病成因之一,但現在本港吸煙趨勢逐步減少,年齡老化是本港冠心病案例提升的主因之一。

香港社會老齡化問題嚴重,港人冠心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點新聞記者攝)

冠心病分為慢性和急性。例如當心臟內的血管硬化、粥樣硬化,「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積聚,血管像一條水喉塞住了,血液供應量越來越差,心臟需要多些血液循環的時候,血液供不應求,身體各器官不夠「食物」,令人可能做事時不舒服,「要麼心可能會頂住,氣促,斷氣」,這便是其中一個慢性冠心病。

當脂肪斑塊持續堆積在血管內,導致動脈管徑愈來愈狹窄,長久下來血管容易硬化,甚至造成阻塞。(資料圖片)

急性病症如急性心肌梗塞,就是在血管內壁積聚的膽固醇斑塊,像火山爆發一樣隨血流撕裂而爆開,斑塊撕裂剝落後,吸引血小板過來附着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造成動脈管徑完全堵塞。血栓讓血液無法通過,心臟突發性不夠血,引致突發性心肌梗塞。他續指,有心血管栓塞不是代表血管馬上不能供血,而是供血功能減弱,心臟並不會完全停頓。「因為心臟停頓等於死亡。」

血管內壁的脂肪斑塊也可能剝落,吸引血小板過來附着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造成動脈管徑完全堵塞。(資料圖片)

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 胸口痛不等於有心臟病

甄秉言表示,冠心病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但正常來說,心血管病中「血管都要時間去阻塞」,理論上應該是長者病人更多。年輕人若擔心自身患上冠心病,則需要視乎本身是否存在風險,需要進行評估,包括:會否有家族性遺傳心臟病,或者有其他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三高」等。

若年輕人本身很健康,又沒有家族性遺傳,則需要評估症狀,不是胸口痛就一定是心臟病,導致撕裂胸口痛有很多種,「除了心臟,肺、肌肉、膽和胃都可以(引致疼痛)。」故醫生需要評估病人的症狀,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不能單靠其中一個症狀去下判斷。現時最普遍是做CT,評估血管有沒有阻塞或鈣化,血管鈣化是指血管硬化,不等於血管阻塞,但硬化部位阻塞機會較大,硬化越多的病人越危險,如果病人血管沒有阻塞,但鈣化高都算高危,年紀大、血壓高或膽固醇高等因素會加速血管鈣化,鈣化難以預測需要進行CT掃描,但不建議不停地做,如果照出來身體情況很好,完全沒問題,可以五年或以後再照。

冠狀動脈是負責輸送氧氣及養分到心臟肌肉的血管,當這條重要血管因脂肪積聚而收窄及硬化,會影響心臟的血流,心肌也可能因血流減少而受到損害。(資料圖片)

甄秉言稱,日常做運動可以有助發現病變。例如平時游水可以游20個來回,但短期內開始無緣無故減少,上氣不接下氣,或者行山的時候,之前每星期都可以走兩小時,但突然越來越短,就可能身體就有發病的風險。

血管塞住可靠運動減少?甄秉言:不會返老還童

甄秉言表示,運動無法幫助減低血管內膽固醇積聚堵塞,所謂控制膽固醇是希望減低膽固醇惡化風險以及希望它不要繼續惡化,「沒什麼方法可以返老還童」。有些人想着吃降膽固醇藥血管會變好,其實做不到,可能會很微小的改善,但大致上不會令血管變通,譬如血管塞了20%,就只能保持它塞住20%,沒辦法變回0%。

他指出,控制膽固醇能夠令血管內斑塊鞏固,讓血管不會再縮窄,令膽固醇穩固沒那麼容易撕裂,減少突發性心肌梗塞的風險,有些病人即時血管塞住的百分比較低,也需要服藥控制。

心臟也同樣不會「返老還童」,甄秉言稱,心臟不像肝一樣能再生,若壞死肌肉太多心臟功能會下降,但人也不會馬上死亡,有些藥物可以幫助心臟維持部分功能,但「不是說心的肌肉會重生,是不行的,心臟壞死就壞死了,像腦細胞壞死就壞死了。」

血管堵塞如何急救?盡快送院「通波仔」

甄秉言表示,解決血管堵塞主要方法就是通血管,要盡快去醫院手術室進行「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立刻通血管,越快越好。」他指出,有部分病人,例如長者出現症狀,誤以為自己沒事,一直拖延到子女回來才告訴他們自己心痛很久,這樣會耽誤治療,降低手術治療效果。

「通波仔」手術是從病人手腕或大腿內側動脈放入微細導管,延伸至收窄的心臟血管位置,於導管放出小球囊,充氣後撐開血管,再植入支架避免血管再度收窄。(資料圖片)

「通波仔」是治療血管堵塞的首選,是現在全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甄秉言指,除非醫院沒有「通波仔」設備,才會選擇溶血針,「溶血針會慢些,亦沒有那麼好的預期。」所謂「通波仔」,就是在血管內擺支架讓血管暢通。甄秉言稱,差不多八成病人都要擺支架,血管壁上有膽固醇斑塊,「通波仔」從病人手腕或大腿內側動脈放入微細導管,延伸至收窄的心臟血管位置,於導管放出小球囊,充氣後撐開血管,再植入支架避免血管再度收窄,讓因斑塊而堵塞的血管變得通暢。他續指,擺支架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案,因為並沒有處理到任何東西,只是將膽固醇斑塊逼到一旁,但暫時來說這個方案是最好,即使病人血管內斑塊很結實,也可以用不同技術去處理。

血管內支架可以無限擺?甄秉言稱,理想上是放很多支架都可以,但放多無益,因為始終是外來物體,「放多不是說很厲害,其實不是好事」,因為每個支架越多,會增加翻側機會,雖然支架物料進步很多,翻側機會減少,但如果血管內擺太多支架,後遺症復發機會亦相對較高,故醫生都盡量放最少支架進行治療。

「通波仔」與「心臟搭橋」有何分別?患者點揀?

甄秉言表示,因為「通波仔」的緣故,現在患者進行「心臟搭橋」手術已經有所減少,他指出,心臟搭橋的原理不同,「通波仔」是把血管堵塞打通,而心臟搭橋則是不理會血管堵塞的地方,找另一條血管繞道,搭建管道繞過被堵塞的血管,「沒有『通波仔』,這就是唯一的選擇。」

心臟搭橋手術,醫生會在病人身體其他部分抽出一條血管用來搭橋。最常見是胸口,「有一條『備用血管』沒什麼用,可以搭去心血管那邊。」還有從大腿抽一條靜脈,或從手抽一條動脈出來,亦在其他位置取動脈出來。甄秉言強調,搭橋手術會用病人自身靜脈或者動脈來搭橋,不會用外來物體。

「心臟搭橋」手術風險大部分高過「通波仔」。甄秉言稱,「通波仔」已有50年,技術很成熟,是治療冠心病人最有效的方法,是首選治療方法。因為心臟搭橋手術需要替患者開胸,病人可能需要「住院兩星期」,而「通波仔」開個小孔,第二天就能出院,所以很多病人會選擇「通波仔」而非搭橋。但因應不同情況,醫生亦會建議部分病人進行搭橋手術,他指出,若病人情況嚴重,「通波仔」需要擺很多支架,長遠來說,心臟搭橋可能會更有好處。

「心臟搭橋」手術後,患者需休養幾星期至幾個月。(資料圖片)

手術後病人有什麼要避忌?

甄秉言表示,即時血管打通,但膽固醇斑塊積聚的問題依舊存在,「始終通回去,也可以塞回去」,有病人做完手術以為沒事了,繼續暴飲暴食,那就出事了。病因始終要處理,始終都要戒煙,要控制三高,亦有些病人通血管後需要服藥,通波仔後放了支架,需要時間讓支架和身體融合,短期間要服用血小板藥,例如吃阿士匹靈(Aspirin),而且現在支架複合時間比較短,之前要吃一年藥,現在不需要吃這麼長。他指出,有嚴重血管病的病人,血小板藥可以減低突發性心肌梗塞的風險,有時「通波仔」要服用多種藥物一段時期,「一有冠心病就開始有幾種藥要長期吃。」

節食可以控制改善自身膽固醇?

甄秉言指出,身體中的膽固醇七成是自身製造出來,只有兩三成則來自食物,節食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想將膽固醇比例減得很低則未必做得到,因為人很難維持什麼都不吃,平均來說,節食可幫助減少一兩成膽固醇。但若自身膽固醇很高,首要做的就是節食,同時也需要靠藥物降低膽固醇。當然也有部分人膽固醇高與家族遺傳有關。他指出,控制膽固醇是需要控制「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要降低它,越低越好。相反,「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也沒有辦法可以特別提高。

甄秉言表示,在了解自身的病因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戒煙及做運動,定時量血壓,並定時檢查和控制膽固醇。但如果患有糖尿病,則相對難處理,因為始終與食物有關,「中國人喜歡吃,比較難控制飲食」,特別是有「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的人,不要吃肥膩食物,不要抽煙。

冠心病患者飲食禁忌油膩,需控制脂肪和熱量,保持理想體重。(資料圖片)

運動方面,甄秉言表示,不用一定要做汗流浹背的高強度運動,中等強度運動例如令人喘氣,感覺有些累的強度即可,無論怎樣都「好過不做。」其實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相對容易做到的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攝製組:鄔茜、蘇婷、任青 撰文:陳風)

相關閱讀:

肥胡醫聊|毛公仔堆滿床易致鼻敏感 許樹昌教路消滅塵蟎

肥胡醫聊|傷風流感點區分?點樣增強抵抗力?許樹昌提醒春節留意三件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肥胡醫聊|冠心病如何醫?中大心臟科專家甄秉言拆解心臟難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