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財政預算: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一)

文/導祖

在上周財政預算案公布之前,本欄目曾經發表文章(財政預算案:正循環還是負循環?)提出建言,認為財政司應該從宏觀着眼,擺脫微觀線性思維,啟動經濟正循環以解決財政赤字問題。特區政府面對社會各階層進行諮詢,各階層的代表人士從各自視角和利益發表不同的觀點均可以理解,但正確的路徑只有一條而且還確實必須從宏觀視角,因為財政司的角色不是單純財務總監而是首席財務官(CFO)。最終財政預算案選擇了大格局,從正循環角度進行擬定,撤除了房屋交易的額外印花稅,使上周末的樓市出現了近期難得一見的成交暢旺。

但是財政赤字的問題確實擺在那,不會因否認或無視而消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面對問題,集思廣益解決問題。財政收入上,賣地收入減少,印花稅(包括房屋交易和股票印花稅)收入減少,利得稅和薪俸稅因經濟放緩和稅基人口減少而減少;財政支出上,佔比最大的公務員薪酬支出是剛性的,基層福利、公屋建設、大型基建、創科發展都需要支持。如果任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則在可見將來7000億財政儲備將迅速消耗。而如果靠借貸支持高福利,又有2011年歐債危機的前車之鑒。調用外匯基金,則對聯繫匯率的穩定性將構成威脅,造成更大層面的動盪。我們深切熱愛的城市,應該如何出招應對?

現今中東城市迪拜已經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國際航空樞紐,地產和旅遊都興旺發達,其成功原因就是在雄厚的石油收入支持下實行簡單稅制包括免徵個人所得稅,從而吸引了全世界的資金和人才,實現了經濟的正循環發展。回顧香港的發展史有諸多相同之處,沒有自然資源可以依靠,但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賺取中間差收益實現了第一桶金,接着依託歐美經濟發展成為出口導向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持續積累財富,然後實行「高地價」政策,把土地資源變成生財工具。自從土地成為生財工具,特區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有穩定來源,因此可以長期實行簡單低稅制吸引全世界資金和人才。因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實行簡單低稅還是高福利(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均需要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而這個來源最好是豐富的自然資源。

如此,在錯過重要的轉型期,又缺乏石油礦產等實用的自然資源條件下,特區政府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還不能擺脫土地財政(參見: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二: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個啟發視角 第五段),所以此次先對樓市進行鬆綁。不過目前本港和迪拜面臨的不同情況是,迪拜地產市場暢旺是經濟發展的果,而本港期望地產重新成為牽動經濟發展積累財富的因。只是如果還有可能依靠土地取得穩定收入,絕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支出了,而應將重點放在教育和創科,實現本港經濟轉型(參見: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五:善用土地資源及衍生財富發展創科),為擺脫土地財政增加收入來源做好準備。

作為一個地域面積有限的城市經濟體,政府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肯定不是一個促進經濟發展的好手段,固定資產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完善各項要素流動基礎設施,而不是為了基建而基建。經濟發展的持續源動力還需要建基於人口需求,包括境外人口和本地人口,本地人口始終有限,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境外人口需求。而外需的經濟兌現,一靠出口,二靠旅遊,但一般旅遊(博彩除外)對GDP的貢獻歷史數據證明並不顯著,要明確其目的只是為了促進基層就業,正如消費券的目的和作用對促進本地經濟也不明顯,實際的作用和目的是基層福利,所以做一件事情,明確目的很重要,這樣才會有的放矢,才會聚焦堅持。

如此我們可以得出推論,擴大出口才是本港經濟發展的健康正確之道,但是什麼產品的出口才是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呢?鑒於土地資源稀缺,傳統佔地面積廣大的製造業不再是合適之選,單位土地面積效益最大的就是技術出口。導祖秉承一貫的呼籲,建議特區政府聚焦發展兩大創科產業,北部都會區對接深圳資訊科技,發展人工智能;大嶼山建立生物科技研發島,以「前研後廠」形式通過港珠澳大橋連接大灣區西岸北岸廣珠區域發展醫療產業(參見: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八:建設互惠互利大灣區的獨特規劃建議創科連接大灣區三:伸出生物科技合作橄欖枝的灣區北岸)。而另一大經濟支柱金融業,亦需摒棄純中介思維,為促進本港創科發展服務(參見:創科連接大灣區四:不能用中介思維建設香港生物科技中心)。

發展創科,又可以解決本地人才金字塔的問題。新加坡本地人口在城市人才金字塔上端的佔比越來越大,基層工作主要依靠外勞,而本港的人才金字塔基端本地人口佔比始終居高不下,但是香港的大學錄取率和高學歷人士佔比又不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看似矛盾的數據現象呢?我們下期接着分解。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財政預算: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