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面對千億財赤,政府也好,政黨也好,都在挖空心思思謀如何減赤,畢竟香港多年來奉行量入為出的穩健財政政策,基本法亦對此有明確界定。問題是,面對股市樓市低迷,庫房兩項最主要的來源幾近徵無可徵,原本預期的上年度850億元的賣地收入,到年尾只得200億左右,僅完成了四分之一的目標,更有統計指這是過去十年來賣地成績最差的一年。眼見股市樓市短期內難以達致理想的盛況,於是乎,一眾政黨及議員又打起了酒主意。甚至有人想當然地呼籲政府取消烈性酒稅,讓香港成為茅台酒的國際分銷中心。
茅台酒好喝價高,暢銷於內地是不爭的事實,在歷經多次加價特別是去年底大幅加價後,最為暢銷的53度飛天在春節期間一度漲至3500元,雖然節後有所回落,目前價格仍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就算口岸免稅店,其價格也在2980元港幣,折算成人民幣約為2750元。這樣的價格,絕非普通工薪族所能隨意承受。
茅台酒在內地,具有無可替代的江湖地位。而香港近年受內地酒文化的影響,特別是中資企業日漸增多,具有內地背景的各類人士蜂擁香港或求學或經商或公派,由此也帶來了茅台酒在香港的興盛。在北角英皇道就有一家茅台酒專賣店,據店老闆言,來此消費購買的市民,十有八九都有國字口音,但也不排除香港土著。身邊就有一位新晉的區議員聲稱,他每年都要訂購三四件茅台酒,以一件六瓶計,18瓶茅台價值逾五萬,幾乎是深水埗一個基層家庭一年的生活使費。當然,這位新科區議員本身有家族生意,相信更多的是生意往來,絕對不會是用茅台酒鋪路走進區議會。
言歸正傳,近期就有民建聯、經民聯提出下調烈酒稅,冀帶動相關貿易和商業活動。目前本港烈酒稅維持100%酒稅,酒精濃度高於30%的酒類入境香港須繳付稅項,換言之,若依茅台酒出廠定價1499元計,翻倍為3000元,再加上匯差,在香港一瓶茅台酒動輒4000元。政府自10多年前減免葡萄酒稅後,酒精相關稅項未曾改動。有立法會議員期望減少烈酒稅,可放一步釋放企業利潤,增加稅收,特別是助益餐飲行業,鼓勵市民外出飲食大吃大喝,對盛事經濟亦有好處。
唐英年任財爺期間,於2007年財政預算案提出把啤酒及其他酒精濃度不多於30%的酒類飲品稅率減半,翌年鬍鬚曾上任後直接取消相關稅項,所以才有香港紅酒價格十分便宜的今天。目前只餘下烈酒仍在徵稅。據貿發局網頁介紹:「香港自2008年2月起撤銷所有與葡萄酒稅有關的清關及行政管制措施,並發展成為亞太區的葡萄酒貿易及分銷中心。」政黨幻想,若果取消烈酒徵稅,香港自然而然也會成為亞太地區烈酒貿易及分銷中心,當然也就包括茅台酒分銷中心。
從公共財政角度,烈酒稅在目前香港政府收入中,雖屬相對穩定的一項,據統計,「含酒精飲品」的稅收過去10年穩步上升,由2013/14年度的約4億元,升至2023/24年度預算收入的7.08億元。但問題是區區7億元的酒稅,只佔政府總收入0.156%,對於紓解財赤只能說是杯酒車薪,微不足道。
其實不然,當年取消葡萄酒稅後,葡萄酒進口2年間增長了80%及45%,關聯公司增多至850間,增長率達31%,從業人數增長14%,多達5000人,而業界總收入上升14億元。葡萄酒銷售至2012年達到350萬個九公升箱,直接促成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紅酒交易中心的江湖地位。
問題是,茅台酒固然品質上乘,市場口碑極好,但海外消費者認知度似乎並不高,以紐約市場而言,在當地每瓶僅售260美元,儘管如此,財大氣粗的美國佬還嫌貴,而在號稱酒鬼遍地的莫斯科,每瓶只買約合2000元人民幣,俄羅斯酒鬼還是喜歡喝自己國產的200元伏特加。至於好酒的金正恩是通過什麼渠道或贈或買獲得年份茅酒,則不得而知,亦從未見韓國國家情報院披露。所以說,香港要想成為中國白酒、特別是茅台酒的國際貿易分銷中心,或許還要做更多的推廣宣傳工作,當然,最好能夠聯手茅台集團,每年定期搞大型的品酒推銷展銷會,讓更多的國際酒友熱衷於茅台酒。只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茅台集團,似乎並不積極。
再進一步設想,許許多多的商務合約都是在杯觥交錯中達成的,雖則在衛道士眼中有傷風化,但社會習俗若此,若能入鄉隨俗從善如流,用茅台酒拉闊香港經貿圈,建立更多更廣的五湖四海的商圈,活躍香港的市場氛圍,擦亮香港中介橋樑的招牌,推動貿易等多方面的發展,也算是一種可行的選擇。7億稅收事小,可能帶來的70億、700億潛在商業利益卻不容小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