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長者新春提八大願望 冀縮公院輪候時間盼老有所「醫」

基層長者新春提八大願望,指公醫輪候長盼老有所「醫」。(點新聞記者李九歌攝)

【點新聞報道】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及香港老人權益聯盟(老權)與一眾基層長者,於今日(13日)向立法會議員林振昇、林哲玄及狄志遠反映希望保障醫療健康服務、改善長期照顧服務及落實長者就業友善政策等八項新春願望,促請政府保障長者安享晚年。

數據顯示,本港人均壽命延長,長者的退休年齡亦有延後趨勢,基層長者同時面對「醫療需要」、「社區照顧」、「就業保障」三大問題。一眾基層長者今日在記者會上講述各自經歷,向立法會及政府當局提出八項新春願望,包括在醫療健康方面擱置醫管局加價,設立地區康健基金加強健康、減免慢病共治計劃收費及改善門診服務,同時縮短專科及急症輪候時間;長期照顧方面增加資助宿位、加強暫託及緊急照顧支援,以及放寬護老者津貼受惠資格。在職長者方面,放寬長生津及職津受惠資格,放寬有薪病假4天限制、及各種勞工保障以鼓勵持續就業。

當中提到,醫衞局將檢討醫管局收費,指市民因收費便宜而濫用急症室。事實上,門診名額嚴重不足,未預約長者求醫無門下被迫輪候急症。醫管局提供的門診服務,乃基層市民不可或缺的健康安全網,社協強調當局必須提供更容易預約的診症時間及增加名額、更全面的預防性服務、更充足的診症時間,以及更持久穩定的醫患關係,成為基層長者的「家庭醫生」。

現時各專科輪候時間(穩定新症90百份位)仍極度嚴峻,內科為93星期(1.8年)、外科為99星期(1.9年)、眼科為98星期(1.9年)。在放射診斷方面電腦掃瞄輪候時間更是長達208星期(4年),磁力共振長達177星期(3.4年)。面對公立醫院服務供不應求,專科及診斷服務輪候時間長,私營服務自費昂貴基層長者難以負擔,被迫延誤治療。社協促請當局擴展公私營合作計劃,尤其診斷服務是治療瓶頸,政府需善用私營醫療市場,資助基層市民盡快接受診斷。

立法會議員林哲玄醫生明白非長期病患的長者面對突發不適時會感到迷茫,提醒長者必要時要去急症室求診。急症室加價問題方面,他坦言現時市民並無其他選擇,而相關問題他早前與政府已反映過,希望在讓市民有選擇的情況下再加價。他強調,基層醫療要朝着「無牆醫院」方向發展,打破與社區的隔膜。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面對本港人口老齡化,公私營合作十分重要,通過與私家醫院合作進行病患分流,並由政府提供資助。其次「醫舍合作」都重要,強調預防勝於治療。他又直言不認為有基層等候多時以濫用急症室,所謂為防止濫用而加價是「說不通」,批評多年來醫療加價都無助縮短輪候時間。

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表示,長者較少濫用急症室,站在政府角度以為長者用急症當門診是濫用,且長者醫療券都「夠用」,但以長者角度,夜晚突發不適唯有去門診,但有長者等通宵都要見醫生以求安心,當中亦有個案是需要即時入院治療。他指,私家醫院的通宵急症收費非常昂貴,非一般中產能負擔,普通長者更是難以負擔,強調公立醫院急症對基層長者是唯一選擇,希望政府改變觀念。對於政府現有「基層醫療發展藍圖」,他認同其中方向,旨在推動家庭醫生,以減少公立醫院負擔,惟擔心家庭醫生人手不足,希望落實時提供更多配套。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相關報道:

馬會支持「榕光社護老之家」 為基層長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新年假公院普通科門診增25%名額 等候太久可退款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基層長者新春提八大願望 冀縮公院輪候時間盼老有所「醫」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