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俊獅
在香港,因為傳媒的推波助瀾,很多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股票市場是最重要的金融市場。確實,股票市場及債券市場,這兩個市場都無可置疑地在社會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為社會上一定有企業,而企業在資金不足的時候,很多時便需要向社會融資,才能夠進行新的投資項目。而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更加要經常向市場借貸,才能夠繼續營運。
一般來說,企業多數傾向先運用自身公司的盈利去解決資金問題。而如果公司自己本身資金不足,他們便會考慮借貸。借貸時,企業可以嘗試向其他金融機構借錢,而當企業沒有辦法通過自身公司的盈利,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去獲取足夠的資金的時候,很多時企業便要借助股票市場及債券市場去籌集資金。
但一個社會除了企業之外,還有其他方方面面。所以股票市場及債券市場雖然重要,但以全球來說,外匯市場卻勝過股票及債券市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金融市場。
為什麼外匯市場是規模最大的呢?
為了方便解釋,我們首先要明白每一個金融市場都有不同的人參與及使用,而大部分市場的參與者可以簡單地分類為:
一、長線投資者:這些人長時間持有金融資產,他們的想法是持有得愈久,避開中間的波動,到最後沽出時便能賺得愈多。這就是有閒錢不急着用,並且不想增加心臟負荷的人的選擇。
二、短線投機者:這些人不願意長期持有金融資產,希望通過短時間內的資產價格波動,低買高賣,用很短的時間賺大錢。簡言之,就是想四両撥千斤的「賭徒」。這些人承受壓力山大,心臟負荷能力比一般人強,很少有心臟的毛病。但他們的下場差別非常懸殊。幸運的,創業興家,名揚四海,夫榮妻貴,賺的錢足夠他們想去哪個國家吃喝玩樂,就去哪個國家;不幸的,輸到典當褲子,不過也有可能會經常離開香港……因為要遠走他方避債。
三、套戥者:這些人發現同一資產在兩個不同的市場居然有較大價格差別,所以便在一個市場以較低價買進,在另一個市場以較高價賣出,賺取中間差價。但隨着電腦科技發展,這些套利手段基本上已被電腦取代。因此如果你現在還發現有機可乘的話,溫馨提醒一下。請小心,因為很多時只是你看錯了報價,才誤以為有錢賺。
四、避險者:這些人主要參與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他們入市不是想賺錢,而是想不要再輸錢。這類參與者多數是金融機構,因擔心價格變動,但礙於種種原因不能現在立刻進行交易,所以在發愁無助之際,便進入衍生工具市場,運用不同工具來鎖定獲利或損失。
以上各式人等,林林總總,充斥在外匯、債券、股票、期貨等不同的金融市場之中。
但為什麼外匯市場是最大的呢?
因為每個地方都要進出口。
有人以為,他們不去外國旅行,所以外匯市場根本沒有影響他們。但這個是錯誤的,就算你不兌換外匯,但是外匯的變動卻對你來說息息相關。因為外匯的變動,會影響到產品入口的價錢。
以香港特別行政區為例,農業式微,工業亦步向沒落,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市民吃的、穿的、用的,大部分都靠進口。就算你嘗試什麼都買香港本地貨,那麼也一定用電和水吧?自來水除了來自香港的水塘,大部分是來自內地的東江水。而水輸到香港後也要靠電去推動水泵。再說香港根本沒有能源資源,發電大部分是靠煤及天然氣,而這些都是入口的。你可以完全不倚靠進口貨,但能夠不用水、不用電嗎?
由於不同地方都難以完全自給自足,總需要進出口活動。在這個跨國貿易過程中,牽涉到不同國家的貨幣,所以便需要有外匯交易,通過換取其他地方所使用的貨幣來進行相關交易。因此外貿活動是一定要通過外匯市場才能夠完成的,所以觀乎當今國際貿易數額如此之巨,便可明白為什麼外匯市場是最大的了。
(作者為香港恒生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暨經濟學課程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