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急症室收費至今7年未調整,濫用急症室的情況一直未見改善,長假期更是人滿為患,需長時間輪候。當局正檢討急症室費用,優化機制,按緊急程度分層收費,以免非緊急病人影響緊急病人就醫,達致善用資源,以應付因人口老化而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
然而,急症室加價是否有助解決濫用情況,分流病人實施分層收費會否對工作繁忙的急症醫護帶來額外負擔,受豁免費用人士無論如何加價均毋須付費,調整收費對他們使用急症室完全不構成影響。當局是否應研究更妥善調配現有資源,構築更完善的急症網絡,值得大家探討。
一、延長普通科夜診減輕急症室負擔
公營夜診少,是不爭的事實。筆者翻查醫院管理局的夜間、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普通科門診服務,發現平時夜診服務只至晚上10時,周日及公眾假期根本沒有夜診。一部分普通科診所會在假期提供日間服務,但逢星期六、日只開上午。
換言之,病人假期或深夜需要求診的話,只能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少數經濟許可的病人,可轉往昂貴的私家醫院及私家診所急症服務。至於私人執業的家庭醫生,深宵或通宵營業的真不多。所以,要減低基層及中產對公立醫院急症室的依賴,應積極考慮延長普通科夜診及假期診,處理輕症。
二、善用公營康健中心網絡分流急症室
急病的市民自然要就近求醫,越近越好。政府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態度積極,進度非常迅速,網絡現已遍布全港,不單如此,一個康健中心在主中心外,更設多個附屬中心,例如荃灣康健中心之下設有4個附屬中心,支援主中心運作,全方位涵蓋荃灣區東、南、西、北四個位置。
弔詭的是,康健中心網絡覆蓋如此全面,總有一間在民居附近,中心的架構更是層級分明,核心團隊成員應有盡有,頭銜也不小,包括執行總監、總護理統籌主任(護士)、護理統籌主任(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藥劑師、社工及行政人員,就是沒有醫生!
一個醫生都沒有的康健中心只能轉介有需要的市民去看私家醫生,而這些私家醫生絕大部分未必提供夜診及假期診,於是這個遍布全港的醫療架構,根本無力為爆棚的公院急症室分憂。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前院長、逾30年經驗的資深急症醫生何曉輝早在2016年已經建議,若有更多普通科門診開設夜診服務,或在急症室附近提供支援,就能方便將急症病人分流。
於是筆者翻查全港的康健中心的位置,不少離急症室真的很近,若能在康健中心設通宵及假期急症服務,以接駁車串聯公院網絡,就可接收急症室的非緊急病人,實現分流,有效減輕急症室負擔,也可縮短病人輪候時間,讓急症室專注處理最嚴重最急需的患者。
例子多不勝數:
- 觀塘地區康健站本身就在聯合醫院的J座4樓
- 荃灣康健中心離仁濟醫院僅約5分鐘車程
- 屯門康健中心離屯門醫院僅約5分鐘車程
- 離島地區康健站離北大嶼山醫院僅約5分鐘車程
- 北區地區康健站離北區醫院僅約5分鐘車程
- 大埔地區康健站離大埔那打素醫院僅約5分鐘車程
- 天水圍康健中心離天水圍醫院僅約10分鐘車程
- 西貢地區康健站離將軍澳醫院僅約10分鐘車程
- 沙田地區康健站離威爾斯親王醫院僅約10分鐘車程
筆者查看兩年前的立法會文件,當時的討論並未完全否定在地區康健中心設醫生,為何最後出來的方案一個醫生都沒有,白白浪費這個可以支援急症室的龐大公營醫療網絡,必須問責!
三、確保急症醫生就業前景等同確保質素
急症專科醫生的質素是急症服務極重要的一環,能否迅速識別高危病患,及時施救;醫生質素亦決定會否收錯症,將內科病人送去外科,造成後續治療不便,浪費整體醫療資源。
要吸引頂尖人才投身急症專科,就應確保他們與其他醫科專科同樣有延伸性的穩定事業階梯。例如初級醫生若選擇外科,私人執業後分分鐘一場手術可賺數萬至十幾萬,但急症科則不然,僧多粥少,並非每間私家醫院都有急症服務,就連醫管局也只有18間公立醫院設有急症室。不少急症專科醫生若離開公院私人執業,僅能做回普通科看傷風感冒,收入難以媲美其他專科。另一方面,急症醫生在受訓及取得專科資格後,都不需要像其他專科醫生那樣on call 36小時,可以享有更多私人時間的彈性,可算是一個吸引叻人的優勢,但整體來說其就業前景及「錢景」都未必及得上其他某些專科。
若能在普通科門診及康健中心設「急症夜診」及「假期診」,主力處理非緊急病人,為退下公院急症室「火線」的急症專科醫生創造穩定就業,自然就能吸納更多拔尖人才選修急症科。
四、流動急症醫療服務配合人口發展
現有公立醫院的規劃已經是根據數十年前的人口結構,在不少新屋邨,例如皇后山、安達臣,屯門第54區菁田、寶田、欣田及和田,短時間高密集建屋,人口大量遷入,也會造成對醫療及精神健康的需求激增,但配套未及完善,應設醫療車,積極提供流動醫療、急症、乃至於精神健康服務。
同樣道理,科學為民,當局可因應各區人口分布、年齡中位數、長者比例作醫療資源規劃,例如深水埗長者多、老人院多,可在長假期或寒流襲港期間,派流動醫療車長駐,即時急市民之所急。
五、關注急症新趨勢增設創傷中心
政府精神科專科診所的類別不少,分別設有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精神科,還有圍產期精神科、智障精神科,以及酗酒診療所、物質濫用診療所等等。奈何這些診所均不設夜診及假期診,難以照顧到情緒困擾人士的急需。須知白天及工作日有各類事務分散病患注意力,到了夜深人靜的深宵及較長時間獨處的長假期,病患會更注重自身感受,沉溺在負面情緒中,難免成為情緒病發作的高危時刻。故此應在急症室設有精神科醫護,盡早識別並協助有需要者,及時提供援手。
另一方面,全港有不少大型基建項目,近月工業意外頻生,奪命個案頻現。醫管局應積極考慮在現有五間創傷中心外,增設新中心。因即使意外現場附近有急症室,但救護車會評估傷者的創傷程度,選擇是否直接送往設有創傷中心的公立醫院接受綜合緊急治療,而非送往就近的急症室,從而避免再轉介轉院的情況。故此只有設立更多創傷中心,才有助縮短消防處將傷者直接送往創傷中心的時間,盡早挽救生命!
六、心理安撫能有效減少求診個案
心理因素同樣影響急症室求診人數,幼兒、長期病患及長者一直是急症室常見非緊急求診者。長假期前、寒流前、暑熱時,病患難免會擔心,到時身體不適病發怎麼辦。而這種不安是會蔓延至照顧者,再加上不少照顧者往往是決定者,作出應否召救護車或前往急症室的決定。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若能安排好關愛隊人手及善用科技,在長假期前提供遠程網絡送暖,以語音通話或視像問候形式,向照顧者重申護理重點,例如注意保暖、定時服藥、小心滑倒、少去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地方,讓患者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同時安撫照顧者,就不會一有風吹草動,一出現少量不適就衝去急症室,甚至召救護車尋求緊急服務,造成節假日公營醫療資源的緊繃。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