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港人不愛讀書?

文/黎岩

政府統計處1月15日推出的新一期《香港統計月刊》數字顯示,本港圖書館外借書籍數目持續下跌。截至2022年的10年間,外借書籍數量大跌近56%,從2012年的5,330萬本,跌至2022年的2,354萬本。若果以政府最新統計的全港總人口750萬計,每位市民在一年時間內只借閱了3本書,就算加上部分家庭可能會直接在書店購買的圖書,港人一年中只得閱讀4本書。以一本書平均300頁計,港人平均每天只是象徵性地翻書3頁紙,也就是說,每天大概只閱讀了1500字左右。這與歐美地區人均年閱讀15本乃至30本,可謂天差地別。

從借閱書籍分類來看,2022年有76.2%外借書籍為中文書,當中以兒童圖畫書最受歡迎,佔總數19.4%,相信都是望子成龍的父母借來給子女講故仔,這本就在情理之中。若果再扣除這一部分,那成年港人一年當中所閱讀的書籍則不會超過兩本,委實少得可憐。至於英文書籍,亦以兒童圖畫書最受歡迎,佔外借英文書的28.0%;其次是17.4%的兒童小說和15.0%的語言學。顯示兒童及負責任的家長始終是公共圖書館最大的擁躉與支持者。

與當今網絡世界高歌猛進形成鮮明落差的是,期間網上續借及預約數目,同時錄得顯著跌幅。網上續借量從2012年的1,630萬,大幅減至2022年的901萬,減幅達45%。預約數目從2012年的92.3萬,減至2022年44.2萬,幅度達52%。幾乎是每20個港人一年當中,才有可能預約借書一次,統計處未具體列出所預約的圖書種類,相信其中包括各種音樂及影視光碟資料,若果再扣除這其中的數值,相信絕大多數港人一年之中也難得向圖書館預約一次。事實上,多媒體資料外借量,則是由2012年的239萬項,跌至2022年的51.9萬項,跌幅高達78% 。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統計數據,2022年康文署轄下有82間圖書館,多於2012年的77間;且館藏書籍及多媒體資料,至2022年有1,510萬項,較2012年的1,290 萬項增多17%。登記讀者人數,也從2012年的408.6萬人,增至2022年的481.9萬人,登記讀者也相應地增加了,但借閱量卻持續下跌。

雖然統計處分析指,外借圖書館數目有所下降的原因包括:由於部份圖書館閱讀環境有所改善,到館人流因而增加,愈來愈多讀者選擇在圖書館內閱讀或使用資料,而不外借;以及學校對集體借閱服務的需求減少,因為現在很多學校已擁有自己的圖書館館藏。此外,2020至2022年的使用情況,亦明顯受到新冠疫情直接影響,市民連門都不敢出,何以會到圖書館借書呢。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現今電子資訊日漸繁盛,獲取知識的途徑亦未必一定要藉助紙本書籍,這或許是本港圖書借閱量持續下滑的唯一正當理由。

說到讀書,昨日一則有關讀書話題的新聞,或會能夠令港人產生共鳴。菲總統馬科斯15日違背菲律賓當局一再重申的一中原則,公然在社交媒體上祝賀台灣地區的賴清德勝選,並聲稱期待雙方在未來數年內密切合作、加強共同利益、促進和平。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農融昨日即時召見了菲律賓駐華大使弗洛克魯斯,就菲總統馬科斯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菲建交公報》、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言論提出嚴正交涉,並敦促菲方給中方一個負責任的交代。這其中的微妙之處就在於,《中菲建交公報》還是菲律賓現任總統馬科斯的老爹費迪南德·馬科斯在1975年訪華時與周恩來總理簽署的。所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駁斥小馬科斯錯誤言論時,就建議他多讀點書。馬科斯或許正是書讀少了,不記得或刻意忘卻50年前他老爹的承諾,才犯了如此幼稚無知的錯誤。

馬科斯讀不讀書,似乎與港人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港人讀不讀書,卻與香港乃至個人的發展前景有着莫大的關係。香港正在積極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設包括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內的「八大中心」,當然需要進一步提升全港的文化藝術素養,才能形成厚實的文化藝術底蘊,若果粗俗荒蠻的語言隨處可聞,服務態度更是「睬你都傻」,又如何能夠煥發東方之珠的魅力?如何顯現亞洲國際都會的文明?如何建設世所矚目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不能幻想或要求每一個市民都能聽懂得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都能欣賞哀婉揪心餘音裊裊的「梁祝」,但如果如馬科斯般,對國家歷史一無所知,對地區人文地理茫茫然,似乎難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喜歡出遊的港人,也許都有一個共同的發現,在美歐,甚至在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絕少有人拿着手機高聲喧嘩,許多男女老幼都只是捧着一本書靜靜閱讀,這或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更是個人的修為。若果有一天在香港地鐵發現有人在看書,或許這個人一定不是黃皮膚。

說來道去,終歸是一句話,讀書使人明理明智。雖然單靠讀書不一定就會發達,但一個人的書卷氣所帶來的與生具有的沉穩高雅清麗脫俗氣場,還是會得到社會各階層的認可與歡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港人不愛讀書?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