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琳
自政府推出「高才通」等一系列「搶人才」措施以來,已有逾10萬宗申請,比預期超出近兩倍。最重要的是,來港的高才及家庭,大多都是黃金年齡層,其中40歲以下人士佔比74%,子女佔高才帶來人口比例的28%,加上高級知識分子一般對子女教育高度重視,子女教育是吸引高才來香港的重要誘因。根據香港人口數據,香港新生兒自2016年6萬多名嬰兒出生一路下滑,於2020年跌至近20年新低,僅4萬3千多嬰兒出生。高才通子女來港就學無疑緩解了香港因少子化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與此同時,香港教育界最近掀起了一波關於高才通子女對教育影響的討論。這些孩子通常是來自於內地或其他地區的優秀家庭,他們的到來不僅給香港的教育系統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會。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些影響。
提高教育水平的挑戰與機會
首先,高才通子女的到來對香港教育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孩子通常有優秀的學術成績和卓越的能力,他們的到來迫使香港的教育機構提供更具挑戰性和豐富多樣的課程。香港本地課程的中學文憑試(DSE),其成績不僅可以申請100多所內地一流名校,更被全球超過600間大學接受入讀,其中包括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等熱門升學國家,也包括超過300間德國的公立大學,反映出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對於未來升大學的願望,有48.2%的高才通申請者希望子女能進入香港排名前五的大學就讀。另外,34.3%的人希望能赴海外的百強名校升學,28.1%的人希望能赴海外一般大學升學,有15.7%的人希望到內地讀名校。如何利用香港國際教育優勢幫助學生做好生涯發展規劃是教育機構的重要任務。
壓力與競爭並在
然而,高才通子女的到來也帶來了壓力和競爭。在這些優秀的同學的存在下,一些香港的學生可能感到自卑和壓力,這可能導致他們產生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對於香港的教育機構來說,重點應該是建立一個支持和鼓勵所有學生的環境,讓他們在學業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香港的學生應該善用這個機會,可以與這些優秀的同學共同學習,激發彼此的競爭力和學術能力。競爭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學生需要思考新的解決方案、嘗試不同的方法,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約翰·麥考密克曾說,「競爭是一種健康的激勵,它使我們更強大,激發我們的潛力。」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數據,參與學術競賽的學生在大學入學考試中的錄取率通常比其他學生更高。這表明參與競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術能力和競爭力,從而增加他們進入理想大學的機會。
教育體制的改革需求
除了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外,高才通子女的到來還對香港教育體制本身產生了一些衝擊。香港的教育系統一直以來都注重升學率和測驗成績,但隨着高才通子女的到來,對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評估方法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對教育機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平衡升學壓力和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水平的提升,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培養他們的人格特質。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追求個人興趣和才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解難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家長只有充分了解香港基礎教育整體的優勢、在全球的認受度,以及不同學制的特點,才能根據自身需要和子女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僅適用於高才通子女,也適用於所有學生。
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機會
另外,高才通子女的到來還帶來了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機會。這些孩子來自不同的地區和背景,他們的到來豐富了香港的多元文化環境。這對於香港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和觀點。然而,許多高才家長對於香港本地教育的了解不足,對於如何選擇學校的資訊感到困惑,並且對香港教育系統的整體性認識有所欠缺。因此,香港特區政府的教育局以及各辦學團體應該持續積極地向新來港的高才家庭提供宣講,傳遞全面的教育資訊,同時提供適合的基礎教育,並充分利用這部分生源,以緩解香港本地適齡學童不足的問題。
總的來說,高才通子女的到來給香港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重要的是,香港的教育機構應該善於應對這些挑戰,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個支持和鼓勵的學習環境。這包括提供具有挑戰性的課程,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並推動教育體制的改革,以適應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同時,高才通子女的到來也為香港的學生帶來了機會,讓他們與優秀的同學共同學習,激發彼此的競爭力和學術能力。這種交流和競爭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面對這些影響,香港的教育機構應該善於應對,重視整體發展和培養學生的人格特質。這樣才能讓教育更加有意義和豐富,為學生的未來作好準備。
(作者為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