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溫志倫
遺憾停辦 尋找出路
繼香港教育大學幼兒發展中心早前宣布於兩年後停辦後,由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創立的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亦將於2024至25學年停辦。因受疫情打擊及在本地人口結構的變化下,即使擁有背靠大學的特殊優勢,並獲得眾多學前教育的專家支援的幼稚園也難逃一劫。正如《箜篌引》中所言:「生存華屋下,零落舊山丘。」無論是師資,亦或是教學環境擁有得天獨厚的辦學條件的學校,卻隨着時代的轉變而停辦。世界各地大部分擁有大學附屬的幼稚園,香港的教育素來與國際接軌,若失去大學附屬的幼稚園,將會成為業界引以為憾之事。本人將會針對此問題提出長中短期計劃,期望能夠力挽狂瀾。
獨特優勢 不可替代
在短期的重點相信是提升業界珍視本港大學附屬的幼稚園的意識。校方及學者們都應精益求精,提供更優質的幼兒教育服務,讓家長能夠體驗到學校所擁有的獨特資源。校方及學者們都應把握最後學校營運的光陰,以創新的教學法為主題,加大力度研發具影響力的文獻,並透過發表圖文並茂的研究文章,促進不同持份者對大學附屬幼稚園的認識。在大學附屬的幼稚園中,具備能夠發揮出行動研究的好處。在研究過程當中的實踐部分,既可作出比較和方便收集數據,同時更可因應觀察到幼兒的反應作出調整。業界需意識到,幼稚園具備的此獨特優勢是普通幼稚園所無法取代的。
覆水難收 創新轉型
在中期目標方面,業界應充分利用資源,邀請不同的持份者或專家,共同策劃空置校舍下如何轉型成為其他更合適學前教育的中心。既然已經停辦的命運已無法扭轉,現時反而更應該積極考慮如何善用這個環境空間,以免浪費資源。這個校舍始終都是大學的一部分,所以更應該找回大學當年成立這兩間幼稚園的初衷和理念。這兩間大學是本港學前教育師訓的重要搖籃和教學基地,相信不少同工也曾到訪這兩間幼稚園進行學習和交流。他們的校舍規劃,亦是特別為了進行師訓和研究所設計,例如開放兒童觀察室,讓準老師或學者們能夠從觀察中獲得相關的資料,並且定時製作具參考價值的書籍與業界分享成果。通過校舍的改造,繼續陪伴業界攜手打造本港學前教育的重要訓練基地,對於準老師來說亦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無論是學者或準老師,在這裏上課既能方便學習,還能夠有效將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
浴火重生 未來可期
《論語》有言:「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業界不應沉湎於幼稚園隕落的惋惜中,更應透過此次經驗,重新定位,立下決心,用心打造更具特色的學前教育培訓基地,敢想敢行,才能設立更遠大的理想。全面策劃及提升教育產業方為長久之計,業界應以繼續維持大學附屬幼稚園的營運,讓家長能夠體驗得到此類特殊性的學校所擁有的資源為目標。大學附屬幼稚園可依託大學的辦學理念及人才資源,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構建高質量幼兒教育,香港的未來需要有高水平、國際化的大學附屬幼稚園為其他幼稚園做出辦學示範。業界可參考大灣區大中小幼一條龍的先進辦學模式,以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為整個業界的核心價值,同時並確保師訓水平,在世界學術的舞台上重新啟航。辦學團體亦需進一步善用附屬大學幼稚園原有的優勢,找到學校的獨特定位,得到學界及家長的認可,從而繼續辦學。期待業界未來能夠傳承師訓,惠及幼苗,締造可期的香港學前教育未來。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