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題|政府資助「九大藝團」 粵劇、歌劇能否分一杯羹?

【點新聞報道】如果把時間追溯到2007年以前,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文化資助架構下,原本只有「四大藝團」,指的是香港管弦樂團、香港舞蹈團、香港話劇團與香港中樂團。2004年特區政府對本地文化資助政策進行了檢討及重新規劃,到2006年年底,政府宣布將原本接受藝發局數個「三年資助藝團」(中英劇團、 進念二十面體、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芭蕾舞團及城市當代舞蹈團)脫離藝發局資助架構,與原由康文署資助的四大藝團,一併以「主要演藝團體」的名義,由2007年度開始改由民政事務局直接資助。如此一來,便成為了目前民間所稱呼的「香港九大藝團」。

現今,每年政府提供固定資助予「香港九大藝團」。其中,一些關注香港文化傳承的人士認為,所資助團體中沒有粵劇和歌劇團,以及任何聲樂類團體,這種現象似乎有不合理之處。

管浩鳴建議政府將粵劇和歌劇團納入固定資助範圍。(新華社資料圖)

立法會議員管浩鳴表示,聲樂是藝術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講述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的重要載體。「粵劇在香港有深厚的觀眾基礎,香港的歌劇亦都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他建議政府重新檢討,優先考慮將粵劇、歌劇團納入固定資助範圍。

陳學鋒建議對粵劇和歌劇團列出資助時間表。(資料圖)

立法會議員陳學鋒認為,香港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地,歌劇可起到文化領頭羊的作用,而粵劇作為廣東文化的代表產物,重要地位自不必說。「即便政府資金有限,一時難以顧全,也要列出優先次序及時間表,讓歌劇和粵劇的發展有所期盼。」

世界知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現場演出。(資料圖)

被稱為「中國三大男高音」之一的香港歌劇院創始人兼藝術總監莫華倫多次向政府建言,將歌劇併入第十大藝術資助團體,但政府均以「預算不夠」回應。他發出疑問,「為何舞蹈類的團體已有兩個,芭蕾團體亦被資助,而在國際交流層面斬獲佳績的香港歌劇團卻不能得到固定資助?」

在香港經營藝術團體從不容易,對於香港歌劇團的資金來源,莫華倫表示是靠贊助商、票房和政府三方支持。經查資料得知,香港歌劇院由創立,於2003年起獲康文署、200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2012年獲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即前民政事務局)的資助至今;歌劇院更於2019年獲選為藝發局「優秀藝團計劃」的三個受資助藝團之一。「全世界的歌劇院,如美加100%由私人贊助,像歐洲100%政府資助,特區政府對古典音樂特別是歌劇文化的支持遠遠不夠。目前歌劇團已經將康文署所有能申請的支持都申請了,也只有幾百萬,仍然入不敷出。」對比之下,過去兩年,政府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九個主要演藝團體、香港藝術節協會和康文署的場地夥伴提供的資助共增加1.25億元,平均每個團體獲資助近千萬。莫華倫表示,「如果沒有政府的長期支持,實在很難生存,亦難以為年青藝術家提供培訓和全職工作機會。」

著名歌唱家莫華倫與中央歌劇院藝術家聯袂獻藝。 (文匯報圖)

此外,對於香港的文化設施,莫華倫介紹,曾經香港在國際上是領先狀態,但如今在現代化大劇院的規模和數量方面均不及內地,「大灣區有20個國際一流劇院。我們的中文名字雖然是香港歌劇院,但沒有一個正式的表演場地,希望香港不久將來會有一個國際級的歌劇院建成。」

莫華倫說:「其實歌劇裏的音樂不少已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像卡通片和廣告就常常採用歌劇作品做背景音樂,即使你平常沒聽歌劇,也絕對會聽出耳油。」

粵劇是香港最活躍之戲曲劇種,每年演量逾千,部分受訪粵劇界人士則表示粵劇介面臨「場地不足、經營困難」的問題,加上政府資助雖有增加但仍然不足,情況不能樂觀。在尋根問源的過程中,粵劇如何逐步確立其文化身份及戲劇尊嚴?

中國戲曲節邀請粵劇曲目演出。(資料圖)

戲曲和歌劇不僅是民間娛樂及人文風俗,還能反映人類思維方式與意識形態;它有助我們「向內凝視」及審視彼我關係,個人情感得以開導。對於以經濟掛帥的香港來說,聲樂並不屬立竿見影的高增值產業,但其發展相對自由,演量及相關活動繁多,既存且活。在芸芸表演藝術體系中,戲曲和歌劇該如何自處、又如何與其他文娛活動及主流文化共存及對話?這是一個需要引起官方審視的問題。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題|政府資助「九大藝團」 粵劇、歌劇能否分一杯羹?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