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術
關於劏房的問題,社會早有很深入的討論,亦有過研究指出,長期居住於狹窄以至衞生欠佳的環境,對小童成長及學習都有負面影響,最好的解決方法,當然是協助他們遷離不適切的居所;只是,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社會總要在這過渡期提出方案,讓基層的劏房戶尤其是兒童有更理想的活動環境,近期,位於深水埗的全港首個社區客廳啟用,專供劏房戶使用,而且還有功課輔導、託兒等服務,筆者認為,社區客廳的啟用,絕非只是一個「客廳」,而是一個供人聚會、互助的必要社群。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推行「社區客廳試行計劃」,位於深水埗福華街的首個社區客廳,有共享客廳、共用飯廳、學習室、閱讀角、自助洗衣站以至淋浴間等設施,又設有夾公仔機和桌上遊戲等;由於「客廳」有別於一般社區中心,開放時間為早上11時至晚上10時,而且是全年無休。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出,社區客廳貼合劏房居民需要,例如暫託小朋友,讓家長放鬆。他希望劏房未來只用作睡覺,其他家庭活動可在社區客廳舉行,把劏房狹窄環境的影響減到最低,政府亦會於土瓜灣和紅磡一帶再設立社區客廳。
劏房住戶的困境 社區客廳的功能
在外界看來,劏房戶包括兒童可能就是住得「細一點」,但劏房戶的困境遠不於此,有些環境惡劣的劏房,在數十平方呎的空間,廚房、廁所、睡床都擠在一起,一個劏房學童,可能連一張可用以做功課的枱也沒有;一家人擠在極度狹窄的空間,大人辛苦,小童亦欠缺活動的空間,如果有一個公用空間,可以讓劏房戶的家庭聚在一起,學童在協助下做功課,家長則在互相交流,哪怕他們最終也得回到劏房單位休息,但這個公共空間,至少能讓劏房戶舒適地度過一段時間。
同樣重要的在於,劏房戶需要的是一個可互相依賴的社群,有時候他們未必可以幫助自己,亦未必有足夠的社區網絡去尋求協助,社區客廳應運而生,他們還可以在當中找到朋友、鄰里,遇到困難時,哪怕只是一點協助、一句問候,已勝過千言萬語。筆者從報道中看到,社區客廳還會提供功課輔導、託兒等服務,這對需要學習等支援的劏房戶而言,無疑亦能起到重要作用。
凡事有開始 服務可擴展
今日署理行政長官陳國基出席行政會議前,被問到關於社區客廳相對於劏房戶人數的比例問題,其實筆者會認為,任何社區服務,都是從一點一滴的開始,從小做起,當服務成熟起來,覆蓋範圍、服務人數亦可以不斷提高;要服務到超過20萬的劏房戶人數,看來不可行,亦不必要(不是所有住在劏房的都是超低收入的基層),但如果要提供到更多服務,政府的統籌、商界的支持以及民間的參與就變得重要。當經濟有成果時,大家都可以去分享,而當社會有基層蝸居於劏房而徬徨無助時,難道生活安穩的人士,或者扎根香港的企業,就不可以提供支援嗎?「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今日特區政府做的,就是帶領各企業和社福機構等,為貧苦大眾多做事,做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