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沉迷點讚人數?分享日常必須P圖?刷新WhatsApp是在緩解焦慮?近日,香港樹仁大學一項有關社交媒體成癮的研究結論提醒,當前年輕、高學歷者社交媒體成癮的風險更高。社交媒體正在不知不覺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手機依賴,社交媒體真的令人上癮嗎?
趙小姐是一名健身愛好者,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在Facebook上分享自己的健身日常,收穫各種點讚。隨着關注和點讚人數增多,趙小姐開始挑戰各種高難度訓練教程,甚至通過節食控制去維持體型,通過P圖讓社交媒體上的自己變得更完美。於是,除了健身時間,趙小姐時刻盯着自己的Facebook賬號,數點讚人數,關注互動留言,離開手機就會煩躁不安。
現在的趙小姐就是典型的社交媒體成癮。社交媒體成癮的特徵是人們無法控制使用社交媒體的衝動,多次嘗試控制和減少使用社交媒體但都未能成功,以及因過度使用而對生活其他重要的領域產生了負面影響。
社交媒體真的令人上癮嗎?答案是肯定的。原來,上癮的真相是——多巴胺。社交媒體設計的底層邏輯就是對用戶產生多巴胺誘導作用,就好似在我們的大腦神經迴路中賭博和吸毒上癮的機制一樣。
研究表明,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生活和接受別人的讚好激活了大腦內的獎勵系統,而這種刺激正面地強化了參與分享活動,大量多巴胺令使用者從發布貼文或照片中獲得即時的獎勵——愉悅的感覺。
當我們的分享專注於自己的時候,我們大腦內的獎勵迴路是更加活躍的。由於使用社交媒體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成就或是炫耀自己的生活,而不斷地自我表露具有更高的多巴胺誘導作用,因此社交媒體是非常容易上令人上癮。
小心,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可能讓人變得更孤獨。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媒體、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Brian Primack 等人發表的論文研究結論稱,一個人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愈多,在真實世界中與他人的互動就相應愈少;而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他人更「理想化」的生活,也可能產生嫉妒——比如當你看到朋友們參加某項集體活動的照片,但自己並未受邀,就會產生孤立感。
網友Aim說:「我越來越意識到,我的網上社交行為可能正在被程序所設計。我的悲傷和喜悅並不一定來源於自身,而是受到社交媒體的深度影響。所以,是時候要放下手機,看看真實的世界在發生什麼!」
少點多巴胺,多點內啡肽。網友「妍書君」給社交媒體成癮提出解決方案,「當人們持續去做一件事,特別是一件需要付出時間和意志力才能得到結果的事,才會得到一個獎賞,體內會分泌內啡肽。如當你堅持跑步、健身、練字,達到一個極點後,一定會產生超級的成就感、內在的喜悅感,這種成就與喜悅感就是體內分泌內啡肽的結果,長而久之,內啡肽越分泌越多,就會激勵你持續堅持,走向成功。」
放下手機,生活需要其他打開方式!
冬日的香港,熱鬧繽紛,快和小編一起踏上發現之旅,這份「內啡肽」的快樂秘方還請快快收藏。

西貢海藝術節共享大自然療癒力量。西貢海藝術節以《再島嶼》為題,結合西貢海的歷史、文化、古蹟、自然景觀和藝術品,希望大家再次在島嶼相遇出發、相遇人、相遇故事。11月15日至明年1月14日,90場精彩活動,超400場導賞團,邀請市民一嘗獨特的跳島體驗。每一次光臨都有着不同的體驗,快來一同感受藝術和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香港繽紛冬日巡禮共賞水上煙火。除巨型聖誕樹及海濱聖誕小鎮,今年香港繽紛冬日巡禮活動首設「冬日維港水上煙火」,8場煙火將於下月9日起連續三個周末及聖誕節期間上演,與市民、旅客共度佳節。11月24日至明年元旦(1月1日),帶上家人一起觀看煙火匯演,來海濱聖誕小鎮打卡20米高巨星聖誕樹,更有創意餐飲、現場表演和聖誕寵物驚喜等繽紛夜生活等你來。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推出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11月22日隆重呈獻的特別展覽——「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52件世界藝術經典名作已運抵香港。率先亮相的8幅經典名作,包括文森·梵高(1853–1890年)的《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以及展覽「宗教藝術」單元的多幅重點畫作——桑德羅·波提切利(約1445–1510年)的《聖芝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跡》等。
不論你身處海旁山巔,四五個好友踏足登山步道,親近大自然感受陽光海岸,抑或穿梭在古老廟宇和摩天大樓之間,於家人共同感受這裏的滄海桑田,香港的美值得靜靜品味。
(點新聞記者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