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佳星
截止目前,巴以衝突持續一周之多,雙方遇難人數超過4100人,受傷人數逾萬人。除了傷亡人數慘烈、經濟上的損失也非常驚人。巴以衝突何去何從?美國又會面臨何種挑戰?
美國站隊以色列恐引發中東亂局
在巴以軍事衝突爆發後不久,美國第一時間就選擇站隊以色列。當地時間7日,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將「堅如盤石般」地支持以色列。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8日宣布,已指揮「福特號」航空母艦打擊群前往東地中海。15日,美國海軍「艾森豪」號航空母艦率領的戰鬥群也被部署到東地中海區域。
為了穩定自己在中東的戰略,美國派出軍事力量。但是,這一舉動看似是穩定中東局勢,實則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戰爭愈演愈烈的可能性。
在得到美國的撐腰後,以色列還會「見好就收」嗎?如果以色列的行為超越了自衛範圍並對加沙人民進行懲罰,那麼必定會引起阿拉伯國家的集體不滿。其實,現在就已經有很多阿拉伯國家支持巴勒斯坦了。屆時,阿拉伯國家的不滿情緒將引發戰事進一步擴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朗都會捲入炮火。目前,黎巴嫩真主黨與伊朗雙雙警告以色列:「到一定時候,會出手」。此時,美國的介入並非穩定地區局勢,只可能讓地區局勢更危險。
轟炸加沙恐現人道主義危機
近日,以色列國防部長下令對加沙實施「沒有食物、斷水、斷氣、斷電 」的全面封鎖;以空軍參謀長聲稱,對加沙的空襲將史無前例,不再「像外科手術一樣精確」,而是「數以千計的彈藥」轟炸;當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指摘封鎖加沙有違國際法時,以色列能源部長反駁,此時「沒有人應該向我們宣講道德」。
目前,以色列已經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開始對加沙進行轟炸。這恐怕會帶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如果局勢不可控,以色列對加沙的全面清繳會否演變為「屠殺」,這都加劇國際上的擔憂和恐懼情緒。
以色列方面要求加沙北部110萬人在短時間內逃離到加沙南部,並且切斷了水電等必備生活必備。這些人即使保住性命,卻無處棲身,仍然身陷人道危機。還有數十萬難民排隊進入埃及。大規模的人道主義危機正在形成。
中東局勢升級令市場震盪
在巴以衝突爆發之前,全球經濟就已經因為利率高漲、烏俄戰爭而失去動能,而現在則是又面對戰爭風險。有媒體分析,對於油價影響,市場人士目前的共識是,將取決於衝突規模,即會否波及整個中東地區,尤其是沙特、伊朗等石油生產大國的反應,以及衝突的持久性。倘若伊朗被捲入戰爭,那麼全球油價將會大幅度上調;而對於股價,大部分分析師預計,衝突會影響市場情緒,令股價承壓。
美國遭遇多重挑戰 軍援能維持多久?
首先,美國確實沒錢了。俄烏戰爭、巴以衝突,還有同中國的暗戰都讓美國忙不過來了。不禁讓人質問,美國有那麼大的財力維持國際秩序嗎?美國對以色列的軍援能維持多久呢?目前,美國經濟持續惡化的情況下,拜登政府想要大手筆支援以色列的話,那烏克蘭戰場應該如何處理?烏克蘭戰場必定會受到影響。有美國媒體評論指,以軍可能面臨巨大的彈藥消耗,未來烏克蘭想獲得大量炮彈補充將成為奢望。如果烏克蘭戰場維持不下去,美國以前的投入算是打了水漂。如今美國政府的暫時支出法案僅僅能讓拜登政府可以維持45天的時間,也就是到11月17日截止。現如今,美國之所以還沒有關門停擺,完全就是共和黨送的一次「福利」。 就是因為這次「福利」,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被眾叛親離,難躲「被下台」的局面。預計在美國黨派鬥爭激烈的背景下,11月17日後,美國對外軍援在很可能極大減少。
除了經濟方面的挑戰,美國也遭遇着輿論上的挑戰。與以色列大規模轟炸加沙形成對比的是,此時,哈馬斯此時卻對以色列發出了和談的請求。這相當於把責任推給以色列。哈馬斯非常了解自己的軍事實力無法和以色列抗衡,只能在戰略上進行轉向,由軍事戰場轉為輿論戰場。而以色列官方近期多番種族滅絕式狂言,更衝擊國際法和人類道德底線感到震驚。尤其是以色列可能帶來人道主義危機,這讓國際輿論場上開始有所轉變。很多國家開始同情巴勒斯坦人。
其次,民眾的反戰情緒開始高漲。據報道,中東多個國家數以萬計民眾走上街頭,抗議以色列和美國。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示威者揮舞着伊朗、巴勒斯坦和真主黨的旗幟。許多人拿着「打倒美國」和「打倒以色列」的橫幅。在約旦和伊拉克也有數千人參加聲援巴勒斯坦人的集會,其間有人大聲謾罵。在歐洲,出現針對猶太裔的示威、恐怖行動開始升級。在美國,一些大學發表聲明,稱以色列要為以巴衝突負全責,也有學生發表反以色列言論。
此時此刻,美國站隊以色列將給全球帶來嚴重影響,自身也將面臨多重考驗。在大選期間,美國對以色列不會輕易放棄,但軍援恐怕也會大幅度減少。如果以色列不懂得「見好就收」,依仗美國的撐腰,對加沙「沒完沒了」,屆時,美國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在中東造成大規模平民傷亡,增加了地區仇恨。那又由誰來負責呢?以色列最終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作者為香港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