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對於漂在香港,希望為自己或下一代改變將來的群體來說,住房和儲蓄無疑是決定他們留下的第一步。解決了生計問題後,能夠留多久,則取決於香港能否給予他們心儀的發展機會與人際空間。這一篇,我們將從工作和社交兩個角度,窺探港漂人才的困境。
香港保護勞工但制度缺乏彈性
何先生在內地工作了將近20年,來到香港後,他感到資訊通達,亦給予員工較為自由的發展空間,他一語道出本質,「香港還沒有那麼捲,資源尚有餘額。」

不少非粵語區的港漂找工作時,都會面對語言障礙這一問題,擔心自己聽不懂、不會說廣東話,無法應付工作,也不能和同事很好地溝通。林先生雖然不會講粵語,但在一家以內地客戶為主要受眾的香港公司中,也算如魚得水。相較於內地公司的作風,他更傾心於香港職場平等、隨和的交際氛圍。「不用OT(加班),下班就走」。」林先生的妻子小蔣發現,香港職場對於女性更為寬鬆和友好,「不會因為婚育問題就歧視你。」
劉女士來到香港後,自己寫文章的才華也得以於業餘時間施展。但她也很快發現香港職場體系中「鐵面無情」的一面,「港人做事公事公辦,習慣用投訴來表達不滿,問責制度鮮明,少了點人情味和靈活性,容錯度不高也阻礙了人們創新和的動力,畢竟多做多錯。」
由此可見,香港職場的特徵是鮮明的,優點是員工的自由人格和工作權益能得到充分保護,但問責制度過於刻板,影響創新動能。
港漂面臨「圈子」和「語言」桎梏
這幾位受訪者,一致透露自己社交圈的大部分都並非本地人。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是多年來也無法逾越的鴻溝。此外,作為一名異鄉人,港漂們並未感受到他們背井離鄉來到的這座城市所給予的無條件的、充分的接納和包容,這的確是影響了「漂」在這裏的舒適度。記者聯想到前段時間出差成都所感受到的「積極接納」,成都人用熱心和友好化解了外地人的緊張。
有趣的是,姑娘小蔣通過在小紅書上做博主,被很多本地人注意到,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香港人也很習慣看小紅書啦。」
建議,特區政府可以做得更多——比如開辦免費的粵語班,為港漂和本地人創造交流機會。

一位曾來香港面試,但最終沒有選擇留下的湖南鄭先生告訴記者,香港的發展機遇他毫不懷疑,也希望帶孩子一同來港讀書,但40萬港幣的年薪讓他沒有勇氣在香港負擔「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小蔣則是這樣評價內地和香港的——吃喝玩樂可以去深圳,但就長久的工作發展和生活方式而言,香港的機遇更多,有趣的活動更多,資源和社交渠道更加通達。
總體而言,港漂們留在香港的主要原因是着迷於香港獨特的文化氛圍,且這裏有着充滿活力的就業市場,全球化的氛圍和平台。然而,工作文化的不同,語言和圈層存在藩籬,房租高、儲蓄難,這些也都是政府在引進外來人才時,無法忽視、從長遠來看有必要解決的問題。
總結:世界上,我們很難會找到一個各方面都完美無瑕的地方,滿足不同人士所有要求。香港經濟發達、社會多元是事實;但香港亦因為發展成熟、經濟條件良好,出現生活成本甚高、樓價難以負擔等問題。在我們要吸引內地以至外地人才時,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除了賺錢、機會,我們能給予內地人才等什麼?能賺錢但冷漠的城市?收入高但不能置業安居?記者相信,除了發展機會,港漂們所需要的,還要香港給他們一種家的感覺,不論多累,不管多忙,港漂們努力工作、讀書後,在香港不同地方居住、生活,都需要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