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世紀暴雨近日「橫掃」香港,引發多區水浸和山泥傾瀉,對市民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本集《議視聽》邀請立法會議員工務小組委員會委員江玉歡以及工程師學會岩土分部前任主席卓子然,探討由極端天氣引發災難的管理工作,及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事故。
針對今次降雨,政府動用「極端狀況」安排,即等同於八號風球的安排。江玉歡表示,這次暴雨似乎未能在極端情況的定義有所涵蓋,建議政府就極端情況的定義是否應該更廣闊進行重新審視。卓子然指,工程學界認為天文台數據顯示這次降雨量突破記錄,屬於極端天氣,因此政府動用「極端狀況」安排是合理,需要使用先進科技進行預測雨量分布,令社會及早知曉天氣狀況。
政府用「500年一遇」形容這次降雨,卓子然表示,這類概念在統計學上已使用很久,工程學上亦一直都有使用,不過這種概念雖然能夠簡單明了地讓市民更好理解,其實也容易造成誤會,強調這種形容的重點是「發生幾率」,而非再次發生的事件。
卓子然續指,現在針對不穩定天氣系統預報能力暫時有限,但不同國家及地區都同樣面臨複雜天氣情況預報的困難,香港並非是形單影隻。實際上香港在很多科技發展方面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現時有大學團隊致力應用高科技做好天氣預測,相信政府若給予相關團隊更多資助,將有助他們在短期內達成發展,在預報極端天氣上做得更好。
回顧新冠疫情期間,政府曾啟動「緊急警示系統」,提示市民伊利沙伯醫院接收新冠病人,惟面對今次暴雨事件,有聲音質疑政府為何不使用「緊急警示系統」。儘管政府在記者會上解釋稱一般慣用的天氣警示已經足夠應付,但是否真的足夠?江玉歡表示,不如集中精力在未來,應制訂「緊急警示系統」的使用手冊和訂定使用的標準,令市民清楚明白何種情況下「緊急警示系統」會啟用,以及哪些訊息將會通過該系統進行發放,同時加強對市民的宣傳,令市民在清楚明白的情況下,避免造成恐慌。她呼籲保持「向前看」的心態,設置警示系統的本意是好的,關鍵是在如何使用上「下功夫」。
江玉歡認為,極端天氣情況在未來或將越來越多。現時很多城市在過去幾年都致力增強「城市硬度」以應對極端天氣,她認為雖然發生極端天氣災害是避無可避,但人類可加強意識以預防及減少災害發生的幾率。政府亦需提高市民意識,普及應對除風球和暴雨外的極端天氣。她特別提到增強法律支援,指其他國家及地區有災難管理法例,香港需要在災難管理方面有完備的方案,強調相關法例子並非會對工程造成限制,而是通常會涵蓋災難定義、如何指揮和統籌、系統如何運用及明確各方責任等。
卓子然表示,極端天氣可能前所未遇及充滿不確定性,要清楚可能遇到的危險。事故發生後,政府「下足功夫」令社會盡快回復正常狀態,強調同類型的事件若發生在國外是無法做到同等速度,形容香港的復原能力在世界頂尖位置。這方面香港近年花了很多功夫,相信政府之後可以總結經驗在下次做得更好,不過復原速度亦要取決於災害造成的損害程度,指業界希望從基建設計方面,盡可能降低極端天氣發生時的破壞力。
江玉歡表明她的態度是「永遠都可以做得更好」,包括硬件和軟件方面。硬件方面如提高渠務抵禦能力,或在樹木栽種等城市設計上更為科學;軟件方面,在救災方面需思考如何向市民提供更多信息,以及協助長者和獨居人士等更加需要照顧人士盡快得到支援。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