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世紀暴雨反思|強化預警 防範巨災

特大黑雨襲港,黃大仙龍翔道水深及膝,途人猶如過河,十分狼狽。(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公報記者 苑向芹、蘇荣)特大暴雨前晚襲港,署理香港天文台台長李立信指出,天文台總部在24小時內錄逾600毫米雨量,等同全年雨量約四分之一。雨災至今釀成兩人死亡,1人失蹤,117人受傷。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當務之急是做好善後工作,並會總結經驗,做好預警工作。

如何避免雨災造成嚴重破壞、如何做好防洪預警?值得反思。《大公報》專訪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陳驥教授,他指兩年前河南鄭州的暴雨已經給了香港警示。他指出,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只會愈來愈高,關鍵在預防,香港應從評估城市不同區域發生巨災時的不同危害程度、救災的難易程度、災後的恢復能力等方面,利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等方面去建立和完善防巨災體系。

2021年7月20日,河南鄭州市突降暴雨,最大每小時雨量達到了201.9毫米,洪水沖進地鐵及其他基礎設施,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十天後,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陳驥教授發表一篇《7·20鄭州極端洪災對大灣區尤其是香港防巨災的啟示》文章,強調香港必須警惕,建立防巨災的體系,因為隨着氣候變化,此類極端降雨可能會愈來愈多,尤其是在南方的大灣區城市。

汲取鄭州教訓 重視港鐵危機

「我敲響警鐘,不是說香港做得不好,而是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愈來愈高。香港的天文台、渠務署都是世界一流的,都很努力,做得很好了,但是,精準預警極端降雨是世界級的難題,我們的科學預警仍不足。」陳驥昨日向大公報記者表示,他與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上都有聯繫,可惜文章發表後沒有受到重視。

本碩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的陳驥,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攻讀博士,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亞戈分校做博士後研究工作,是水利方面的專家。曾擔任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水文科學分會(HS)主席,今年8月初當選AOGS秘書長。對於今次香港雨災,長期研究城市建設和防洪的陳驥直言:「洪水沖入地鐵在任何城市都是重大事件,如果地鐵在運行之中,後果是災難性的!所以香港在預警方面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他強調,這次香港洪水進地鐵,要引起足夠重視,「建議特區政府立足防大災,對地鐵、斜坡和低窪等危險區域進行全面調研。」他更指在強降雨時,地鐵系統在幾分鐘內便可以被淹沒。

陳驥希望有關方面要特別重視對每小時的降雨量的監控,這對洪水災害預報而言是很重要的數據資訊。「強降雨發生時,政府應該立即行動,關閉地鐵,禁止車和人進入隧道,這都是鄭州等地血的教訓換來的經驗。」陳驥指出,大灣區尤其是香港需要完善針對極端氣象巨災的防災、救災、減災體系,包括:災前預警、災中及時救災和災後高效減災;提高防大災、救大災和減大災的政府應急能力。

預警即使十防九空 仍必須做

「不要怕預警不準確就不預警,這是錯誤的。」陳驥表示,今年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出現強降雨,造成數十人死亡。中央高度重視,要求加強預報工作。從科學角度,預警不可能都準確,甚至可能十防九空,「即十次預報九次都不準,但仍要做!社會要科學看待預警,有備無患。」他說,科學不是萬能,但不科學絕對不能。

做法上,他建議加大針對極端氣象災害的基礎研究,提高強降雨預報的精度;研究評估不同危害的程度、救災的難易程度,以及災後的恢復能力;研發智能化應急救災設備,提升救災能力;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創新及技術進步,減輕災害。

以正視聽|「香港水浸與深圳排洪無關」

陳驥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這次水災與深圳排洪沒有關係,深圳排洪至多會影響新界靠近深圳的少數幾個低窪地帶,其水位會有所上升,但絕對與九龍甚至港島的水災沒有絲毫關聯。「這是牛頭不對馬嘴的事!」

陳驥表示,深圳排洪之前通知了香港,深港之間有個深圳河,排洪只進入該河。他解釋,在極端強降雨下,水庫一旦漫水或決堤,任何一個城市都吃不消!因此需要放水洩洪。「這在哪兒都是一樣的,兩地之間這方面可以加強溝通,建立和完善應急聯防機制。」

超出負荷|渠務署:只可應付二百年一遇雨量

上圖:筲箕灣耀東邨耀興道對開柏架山的一幅護土牆昨日發生山泥傾瀉,大量巨石沙泥如瀑布般滾下,有汽車被埋。

面對一場世紀暴雨,本港排水系統的問題也隨之暴露。署理渠務署署長徐仕基表示,今次暴雨是500年一遇,本港市區主要排洪設施的設計標準,只可應付200年一遇的雨量。

柴灣大潭總雨量達600毫米

徐仕基昨日在政府聯合記者會上表示,全港多區水浸的主要原因,是本港渠道本身設計的排洪能力,不足以抵禦這次大雨。他提到柴灣、大潭前晚總雨量接近600毫米,高達全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屬於500年一遇重現期的雨量,「一般來說,渠務署在市區主要排洪設施的設計標準,為200年一遇,簡單而言,當日降雨量已經超過設計的容量。」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雨勢既大且急,難以預測,降雨量超越渠務系統的承受能力,他形容「等於一個浴缸放了四缸水,或已超過負荷就會漏出來。將來情況如何處理,我們會再研究。」

(來源:大公報A1:要聞 2023/09/09)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世紀暴雨反思|強化預警 防範巨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