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正值暑期出遊高峰,新加坡科學館是父母帶孩子旅行參觀的勝地——它尤其受到亞洲父母的青睞,大概與新加坡科學館豐富多彩的科學知識介紹以及生動有趣的展覽設計有關。筆者近日在科學館看到,包括越南、泰國、日本、韓國的亞洲觀眾絡繹不絕,來自中國的中學生佔比最高。蘇州的一位中學生比較了新加坡科學館和蘇州科學館的區別,她說,新加坡科學館關於再生能源知識以及環保科技理念的介紹讓人印象深刻。
科技傳播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將艱澀的公式、原理進行轉化,讓大眾聽得懂、看得懂,進而激發受眾探索科學的興趣。新加坡科技館重視運用多媒體,巧妙設置了科學知識展示的場景,比如颶風形成的原理,有一個封閉的玻璃房,觀眾進入後可以在屏幕中看到颶風發生時城市和自然的變化,同時人造氣流帶來身體的直接感受,對於從來沒有經歷過颶風的人來説,的確是獨特的體驗。地震亦是如此,大型屏幕展示街頭監控記錄的發生地震前後街道實景,當屏幕上的人群因巨震巨驚慌逃散,觀眾所處的體驗區模擬對應級別的地面搖晃,讓人不僅了解地震知識,也身臨其境,體會地震到底是什麼。
能源知識是新加坡科技館展示的重頭戲。圍繞核能、風能等新能源,新加坡科學館以圖片、視頻等形式,介紹了能源知識、人類面臨的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挑戰、新加坡本國能源發展的歷史。科學館針對能源共享這一新戰略設計了互動遊戲,讓觀眾體驗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搜集能源、進行轉化後對於減少碳排放的效果。新加坡國土面積728.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但卻是全球少見的不堵車的大都市。科學館裏設置了對城市發展帶來的系列問題的專題展示區,以視頻為主結合文字和圖表,針對城市人口密度大、環境污染、資源緊張等挑戰逐一討論,該區和新加坡能源知識展覽相互呼應,再緊密結合這個國家能源發展的歷史和戰略,不僅展示了新加坡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也通過科技傳遞人文關懷,引導觀眾在學習能源科學知識的同時,結合人類面臨的環境發展和社會問題樹立環保理念,關注自己、他人、社會。
VR、AR、MR是新加坡科學館展覽的另一個亮點。在虛擬現實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幫助非專業人士了解這些時髦概念,新加坡科學館的展覽設計精妙,圍繞什麽是AR、VR、MR?AR、VR、MR如何運作?人類為什麽要運用AR、VR、MR?通過多媒體技術讓艱澀的高科技概念轉變為通俗易懂、可視可觸、可體驗理解的場景。
科學不僅僅局限於科技,新加坡科學館注重激發觀眾跨學科思考能力,展覽的理念體現了以人為本。科學館還設置了其他有趣話題的展覽,比如在全球人口加速老齡化的背景下,「與歲月對話——接納衰老」專區讓參觀者了解衰老的知識,以及科技如何延緩人類的衰老,機器人如何為老年生活提供便利。科技作為知識和展覽主題呈現的同時,新加坡科技館融入人文關懷、理解和包容的理念,將科技作為服務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手段進行了內容多元化的展示。此外,科學館還有關於「了解你的便便」展覽,可謂別出心裁。從便便的生理學知識切入,介紹馬桶等衞生設施的工作原理,如同能源展覽一樣,這個主題展覽介紹了新加坡本國衞生設施發展的歷程,從如廁條件改善觀察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放眼全球,提示工程技術是有效的科技手段來縮小世界各地公共衞生條件存在的鴻溝。
大部分國家和城市都有自己特色鮮明的科學館,傳播科學知識的理念決定展覽主題,科技本身作為科學館展覽媒介也是展覽設計的重要內容。新加坡科學館難能可貴的是集科技和人文於一身,以小見大。在這裏,科技不僅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更是實現人文關懷的手段,也只有這樣的人文關懷精神,科技才能實現造福人類的終極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