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九皋
近日,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匯報參與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心得體會,表達賡續愛國愛港精神、為國家強盛和香港繁榮貢獻力量的決心。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24日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
在回信中,習近平說,得知你們通過參與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儀式、與「天宮」航天員互動等活動,更加深刻體會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身為香港年輕一代的使命與擔當,我很欣慰。
有關報道受到廣泛關注,不少人對於收到回信的「培僑中學」充滿好奇。這是怎樣一所中學?有着怎樣的歷史?這裏的學生又有着怎樣的愛國活動體驗?

首批升起五星紅旗的香港學校
創辦於1946年的培僑中學,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升起五星紅旗的香港學校之一,建校以來培養了大批愛國愛港人才。其實,培僑中學最初生源主要是東南亞的華僑子弟。學校老師培育學生,讓他們了解中國國情,了解中國前途,使他們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支持力量,故定名為「培僑中學」。
1949年以後,學生逐漸以本地生和僑鄉學生為主。幾十年來,學校在開展愛國教育方面從未停步。
「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的參與者
1950年朝鮮戰爭的戰火燃至中朝邊境,數十萬中國志願軍保家衛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保家衛國的隊伍中,有20多名來自香港培僑中學的校友,曾子達是當中一員。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等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曾子達退休前所在的教育部職教所,轉交了國家發給他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2022年9月,載運着第九批88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的空軍專機降落在遼寧瀋陽,英雄們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同一時刻,培僑中學的中學生,端坐在教室中,目不轉睛地注視着前方大屏幕直播的烈士遺骸迎回儀式。
對於培僑子弟能夠參與迎接第九批志願軍遺骸歸國,作為培僑老大哥的曾子達形容:「這是培僑師生的光榮,也是香港的光榮!在美國封鎖中國的時候,很多物資都是從香港運往內地。」曾子達寄語香港青年,千萬不要被那些想把香港分離出去的人所利用,「祖國建設需要青年的力量,香港青年應接續先輩報國志向,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逐夢天宮 收穫來自太空的「祝福」
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舉辦「帶着我的夢想上天宮」徵集活動,其中收到多位來自香港中小學生的來信。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拆閱並回覆了香港培僑中學中三B班陳蔓琳同學的來信。

陳蔓琳在寄往空間站的信中談起自己6歲時觀看神舟十號「太空授課」後萌發的航天夢想,「仰望天空、好奇它為何如此湛藍,看着閃爍的星辰在夜空劃過,心想着何時我也能在天上翱翔,甚至穿梭在群星之中」。她回憶說,在6歲時觀看神舟十號發射,通過太空授課,了解航天員如何吃飯、洗澡、行走以及嚴苛的訓練挑戰,這令她對航天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航天員們有着無限的崇敬。
陳冬在回信中分享了自己重返教室和在航天訓練中的艱辛與收穫,亦回憶起自己25年前,在高考前夕守在電視機旁全程觀看香港回歸儀式時的驕傲和自豪之情。「雖然那時你還沒有出生,無法感受當時人們慶祝香港回歸的振奮與喜悅,但今天的你可以和祖國的每一個孩子一樣,有夢想,有熱愛,感受着生活和成長的喜悅」,陳冬說。

在回信的最後,陳冬向陳同學和香港的青少年們發出祝福,「置身群星之間,遙望祖國臂彎裏東方明珠燈光璀璨、熠熠生輝。送上來自太空的祝福,願你不負韶華,勇敢追夢,未來的每一天都像太空的星星一樣閃閃發光,為美麗的祖國,為美麗的香港貢獻屬於你們的光和熱。」
7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擔任「帶着我的夢想上天宮」活動的「天宮信使」,將陳冬的回信交到陳蔓琳手中。孫東在活動中鼓勵香港學生在創科道路上多想、多問,多參與科創活動,多了解國家發展,拓闊眼光。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廣大香港同胞素有愛國愛港光榮傳統,這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希望港青接續先輩報國志向,了解國家發展,不負韶華,勇敢追夢,為美麗的祖國,為美麗的香港作出更大貢獻。
(點新聞記者九皋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