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光屋光房:從生存到生活 「要有光」照亮短貧戶脫貧路 | 香港房屋多條路

車水馬龍的街道,石屎森林的城市,偌大的香港,想要有個安身之所,對於一些經濟條件一般的普通市民,特別是遇到突發狀況陷入經濟困難的貧困戶來說,並不容易。面對「私樓租不起、公屋排不上」的窘境,不少人會選擇蝸居劏房,惡劣的居住環境、不便宜的租金水電,往往令他們本就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

車水馬龍的街道,石屎森林的城市,偌大的香港,想要有個安身之所,並不容易。(點新聞記者丁旻攝)

如何幫助這些面對短期貧困的人解決居住問題,從而獲得喘息機會積蓄能量向上流動?社會房屋企業「要有光」給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用房屋扶貧。通過「光屋」、「光房」及「青年光房」等房屋計劃,他們連結一班善心業主,幫助很多單親媽媽、在職貧困家庭、剛步入社會、有曲折成長過往的青年,能以遠低於市價的價格獲得一個較好的居住條件,並且通過完成儲蓄KPI,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最終脫離貧困的窘境。本集《香港房屋多條路》,來到位於深井的「光屋」及位於九龍、港島的多個「光房」、「青年光房」單位,看看「要有光」如何照亮短貧戶脫貧路。

深井光屋,是社會房屋企業「要有光」其中一個支援短貧家庭的房屋計劃。(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香港萬家燈火 終於有一盞屬於我】

提及深井,最出名的莫過於燒鵝。順着某家知名燒鵝店所在的小路直行,爬一段斜坡,就會見到一棟有五層、淺綠色為主色調的建築——深井光屋。光屋前身是閒置已久的前九龍紗廠眷屬宿舍大樓,這棟有50年歷史的建築2016年被活化後轉型為由社企管理的「社會房屋」項目,主客以帶年幼子女的青年夫妻為主。這裏共提供45個面積超過300平方呎的單位,自推出至今,共協助超過七百戶家庭,其中就包括成功向上流動、現已買居屋成為業主的「畢業生」阿龍一家。

深井光屋是由前九龍紗廠眷屬宿舍大樓改建而成,自「要有光」光屋推出至今,共協助超過七百戶家庭。(點新聞記者葉德榮攝)

回憶自己的光屋生活,阿龍百感交集。「我未搬到光屋前,一家八口住在一個比較擁擠的環境,當然會產生很多問題。」阿龍說,婚後有了孩子,一家三口仍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同住,想搬出來卻負擔不起高昂租金,家庭關係每況愈下。幸而,通過社工轉介,他申請了光屋,並且在「要有光」職員幫助下,制定了屬於自己的「三年向上流動計劃」——這是「要有光」所有房屋計劃的住戶都需要訂立的KPI

成功向上流動、已買居屋成為業主的光屋「畢業生」阿龍回憶到,光屋的生活氛圍好似七八十年代,鄰里關係融洽,有困難都會互相幫忙。(點新聞記者任青攝)

入住光屋後,有了比較穩定的環境和私人空間,阿龍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原本低收入的他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只要他的收入不超過申請線,他就能繼續排公屋,但是,他沒有選擇這條路,「我想過安逸生活,可以等公屋,但我們不吃苦,下一代又要吃這些苦。」與很多正在排公屋的人主動放棄升職加薪的機會不同,阿龍努力增值自己,在公司的職位和薪水都不斷提升,一家人的經濟狀況日益好轉。

光屋共有5層,提供45個面積超過300平方呎的單位,主客以帶年幼子女的青年夫妻為主。(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在光屋住了兩年多後,阿龍憑藉自身努力以及「要有光」的幫助下,在香港擁有了一個家。(點新聞記者葉德榮攝)

上天似乎很眷顧勤勞拼搏的人。在光屋住了兩年多後,阿龍一步一個腳印地超額完成自己各項向上流動的KPI,更幸運地抽中位於粉嶺的居屋,用儲蓄繳納首付成功「上車」。「當時太太很喜悅,覺得在香港萬家燈火,有一盞屬於我。」阿龍說,很感謝光屋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幫助他完整家庭,給了小朋友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讓他設立了向上流動的目標,也讓他享受了一段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左鄰右里互相照顧、支持的大家庭氛圍。

「我想讓我的孩子有向上的心,想告訴他們,爸爸曾在香港一無所有,但經過拼搏,擁有了今天的這一切。」阿龍感慨道,「不要說這個時代好還是不好,好不好取決於你本身有沒有上進心。」

阿龍表示,他為了讓下一代過得更好而不斷奮鬥,也期望他的孩子能夠與他一樣,擁有一顆上進的心。(點新聞記者任青攝)

【住戶需完成「三年向上流動計劃」】

「我們經營房屋,除了希望幫助有住屋困難的市民紓困,更希望他們在這裏有所發展,慢慢改善生計,向上流動。」「要有光」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余偉業介紹,機構取名為「要有光」,不單止因為對提供的單位有採光的要求,更是對住戶的生活方式有要求,「希望他們前途光明。」

「要有光」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余偉業介紹,「要有光」會善用閒置的房屋資源幫助更多有住屋需求的市民。(點新聞記者任青攝)

余偉業提到,香港房屋問題非常嚴峻,基層房屋流傳速度越來越慢,而很多舊區有不少舊樓空置,流轉完全停頓。因此他們開始想辦法,讓房屋計劃加快流轉,更善用一些閒置的房屋資源,讓這些單位可以幫到多一點的市民。

目前,「要有光」的房屋計劃主要由三類,分別是以幫助育有幼童的青年夫妻為主的「光屋」、以幫助單親媽媽為主的「光房」,及針對半工讀的青少年的「青年光房」。這些人有個共同特點——都是「短貧戶」,即面對「短期貧困」,急需尋找棲身之所。

通過社工轉介申請入住時,「短貧戶」需要做一個「向上流動潛力」評估,由具有豐富向上流動管理經驗的「要有光」職員根據評估結果,為他們量身訂做包括工作收入、儲蓄水平、長遠住屋環境、向上流動願景等KPI在內的「三年向上流動計劃」。「我們的住戶就像參加一個向上流動訓練課程,所有住戶最多只可以住三年,但八成用戶大概兩年多就會搬走,大多數並非因為排到公屋,而是生計改善後,能有能力在外面租私樓住。」

「用內地的話說,就是『精準扶貧』。」余偉業說。據介紹,光屋、光房及青年光房的住戶需繳納的租金遠低於市價,但並非劃一價鉻,而是和他向上流動計劃掛鉤。「有些住戶剛來的時候拿綜援,但他想自食其力工作不拿綜援,我們就會減他的租金。」

【從生存到生活 我真的看到光】

目前住在將軍澳一間光房的阿捷,剛入住時是一名綜援戶。本有工作的她在疫情中失業,母女倆一度生活窘迫,只能申請綜援來緩解經濟困難。別無選擇之下,她一度帶女兒搬入劏房。空間狹小,蛇蟲鼠蟻橫行,甚至夜間睡覺時有蜈蚣擾人。不適切的生活環境,讓阿捷和女兒的關係也陷入緊繃。

阿捷與女兒入住光房後,逐漸找到了努力打拼的方向。(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幸而,她在社工轉介下申請入住光房,成為另一對單親母女的「合租室友」。本就想自力更生的她,在入住光房後,逐漸找到了努力打拼的方向,在領取綜援期間進修人力資源課程,又順利找到一份能兼顧照料女兒的兼職工作。「每天早晨五點多起床,忙完一天睡覺時十一點了,雖然很忙碌,但很充實。」阿捷說,兼職的收入比綜援高一些,幫補了母女二人的生活費及女兒的學雜費。

阿捷目前居住的光房。(點新聞記者丁旻攝)

在找到全職工作收入相對穩定後,阿捷選擇主動取消綜援,「我想靠自己努力讓我的生活過得更好。」對阿捷來說,住在劏房時什麼事都不敢想,覺得能生存就已經很好了,生活沒有盼頭。但是來到光房後,她發現原來自己還能繼續奮鬥,「我可以看到光,我真的看到光,我不用為生存而生存,原來我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可以過我想要的生活。」

如今的阿捷,閒暇時會與朋友一起行山、打羽毛球。兩年多的光房生活,也幫她存了一些錢,讓她也有了抽居屋的念想,「本身沒有想過抽居屋,沒有首期,但在光房住下後,發現可以儲到那筆錢,雖然還沒有達到,但會向着這個目標發展。」

阿捷表示,這兩年在「要有光」的幫助下,她存了一些錢,期望能夠和女兒過上更好的生活。(點新聞記者任青攝)

而最讓阿捷開心的,是自己和女兒的關係不但和好如初,還更甚以往,女兒甚至懂事地表示要把所有利是錢給媽媽,並且工作後會和媽媽一起努力賺錢供樓。阿捷也鼓勵和自己有類似情況的人不要輕言放棄,「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一定要面對它,才能讓情況轉好。」

【這個計劃不只是幫我 還給了我一份愛】

住在青年光房的阿謙年紀雖只有20出頭,卻因為家庭關係,已經輟學打工好幾年,而今是一名廚師。對他來說,最渴望的事,是儲夠錢重返校園。然而,過去一家四口擠在一間狹小的村屋套房,阿謙尚未中學畢業,年紀輕輕便出來打工賺錢養家,後來和家人多磨擦唯有搬出劏房。他一邊繼續賺錢養家一邊交租金,生活實在沒有辦法撐下去,因此申請了青年光房。

20歲的阿謙入住青年光房後,有了獨立的空間和生活。(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當阿謙得到入住青年光房的機會後,他毫不猶豫地搬出來,開始了與其他同齡人合租的日子。在光房,他每個月僅需繳付2000元左右的租金,剩下的錢能存起來,作為未來進修的資金。這也是他長這麼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讓他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青年光房內部環境。(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青年光房內部環境。(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要有光」的管理人員每月會上門一兩次,與阿謙一起評估儲蓄進度,關心他有沒有增值自己。阿謙認為,這個計劃不只是幫助他,還給了他一份愛。他也因此緩和了和家人的關係,並且準備學習電腦、英文和投資,未來希望開一家餐廳。

「要有光」的管理人員每月會上門一兩次,與阿謙一起評估儲蓄進度,關心他有沒有增值自己。(點新聞記者周楎攝)

「他原來的家庭環境,不容許他讀書,如果是五十年前我不意外,但今時今日還有這樣,我覺得很詫異。」余偉業表示,自己從阿謙身上也得到很多反思。如何幫助這些不想依靠原生家庭,想靠自己養活自己的低收入青年?提供房屋,再配合向上流動訓練,是一個好選擇。

【善心業主買兩層樓做光房 用物業做慈善】

如今,「要有光」提供的光房和青年光房房屋網絡,遍布港九新界。能做到這件事,離不開一班心懷善念的普通小業主。余偉業提到,其中一位何先生讓他印象深刻,「他(何先生)找到我,開口第一句就是,『我想買一層樓來做光房,我可以怎樣做』。買完第一個後,過了一段時間他跟我說,『我想買多一層樓做光房,可不可以?』」

余偉業提到的愛心業主何先生,是一位已經退休的普通市民,專門購買兩個物業租借給「要有光」,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給有需要的人。(點新聞記者任青攝)

余偉業提到的何先生,是一位已經退休的普通市民,目前是一個慈善基金的負責人。2019年底,何先生萌生了一個特別的念頭——買物業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給有需要的人,這個念頭得到太太的全力支持,但兩人對如何找住客、如何幫人一籌莫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傳媒報道得知「要有光」,於是立刻聯絡了余偉業,便有了之前提及的兩段對話。

很多人做慈善,要麼給錢要麼給其他東西,用房屋來做慈善,似乎並不多見。何先生說,自己覺得直接給錢或物的話,不知道實際是怎麼用的,可能落不到實處。但用物業不一樣,肯定知道日後的用途,並且能看到成效,「幫到人,自己都會有一些滿足感。」

何先生表示,自己和其他善心業主都是出一些微力來幫人,「如果每人都能出一分力,集腋成裘也會有更多人受到幫助。」(點新聞記者任青攝)

由於資金並非無限,何先生購入專門用於光房單位的物業時唯有取捨,綜合考慮其實用性,如交通、配套設施等,最終選擇了一些在舊區但方便住戶出入、生活的樓盤。他特別提到,要配合「要有光」的要求,選擇非常「光猛」的單位,其中一個單位更能坐看獅子山。何先生表示,自己和其他善心業主都是出一些微力來幫人,「如果每人都能出一分力,集腋成裘也會有更多人受到幫助。」

【香港房屋多條路 令基層市民有選擇】

「這麼多年來,很多人問我們怎麼找到這些善心業主,其實不是我們找他們。」余偉業說,香港社會有很多有心人,但之前沒有一個機制能方便他們用物業去做善事,而這也是啟發他創辦「要有光」的一個主要原因。

深井光屋外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解決房屋問題,除了增加供應,讓已有的單位高效流傳,也是一個可行方案。余偉業十分感謝一批又一批的業主願意拿出物業幫助有需要的人,「民間也可以做很多事」。他提到,希望政府也能考慮通過稅收優惠或政策配套等,鼓勵更多業主參與類似計劃,甚至有可能將劏房和光房逆轉,讓劏房變做光房,從而在不減少基層市民房屋供應前提下,逐步「告別劏房」。

解決房屋問題,離不開政府、機構、市民、商界等多方合作。余偉業說,接下來會推出兩個政府撥款的項目光村和光廈,希望能進一步幫助到短貧戶改善生計向上流。「如果香港房屋多了幾條路,或許並不能完全解決房屋問題,但多幾條路令基層市民有選擇,對未來的信心、對供求關係的改變,難以估計。」

(專題節目攝製組:蘇婷、丁旻、葉德榮、任青、周楎、Sunny)

————————————

【香港房屋多條路】專題節目

編者按:居住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熱話,不少港人時常把「輪唔到公屋、抽唔到居屋、供唔起私樓」掛在嘴邊,感慨「住得細、住得差,冇計喇!」事實上,為解決房屋问题,政府和不同社會機構持續推出各類房屋計劃,滿足不同階層市民的需求。特別是近年來,有過渡性房屋、擴大青年宿舍等計劃上馬,也有「光屋」、「長者屋」加入,未來還有「簡約公屋」。這些計劃是否能令香港房屋多一線生機?能否讓市民安居樂業?對此,點新聞深度挖掘,走訪針對青年、長者、短貧戶等幾類人群的房屋計劃,有些為舒緩房屋壓力,有些為實現居家安老。在公屋、居屋、私樓等常見居住選擇之外,我們用《香港房屋多條路》專題,探討解決居住問題的「多條路」,呈現目前香港社會不同持份者對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嘗試。

更多閱讀

過渡性房屋:逃離劏房第一步 「這裏很有家的感覺」|香港房屋多條路

房協「長者安居樂」:樂齡設計+智齡科技 讓銀髮族居家頤養天年|香港房屋多條路

銅鑼灣青年宿舍:在職港青chill住儲錢 大膽追夢 | 香港房屋多條路

【預告】《香港房屋多條路》將開播 探討公屋居屋私樓外解決居住問題「多條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光屋光房:從生存到生活 「要有光」照亮短貧戶脫貧路 | 香港房屋多條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