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於3月8日報道,有讀者指稱廟街有多間食肆阻街及引起衞生問題,長期仍未改善,部分食肆甚至因為長期被扣分而吊銷牌照,或處於無牌營業的情況。事隔接近半年,記者再次收到讀者報料,指部分店舖不單繼續阻街,甚至添購更多器材,繼續霸佔行人路行車路。

讀者反映表示,自新聞報道以後,食環署等政府部門曾到場執法,可是情況未有根本改善,每天晚上8時後,食肆仍然在行人路行車路放置帳篷、枱椅及食桌,店員理所當然向途人作招徠,並安排食客在行人路上吃飯,食物的殘渣繼續掉到地上,附近的路邊照常放有放置廚餘碗碟的膠桶,污水四溢,令人擔心附近的衞生。

記者本星期曾兩次到訪油麻地及廟街現場,發現情況明顯未有改善,附近的衞生及雜物擺放更有惡化的跡象。例如在窩打老道油麻地站出口,屬人流密集地點,可是位於油麻地B2出口外的鐵欄,竟然放有大量的建築廢料及垃圾無人清理。記者隨後走到廟街的食肆區域,只見垃圾箱、手推車、帳篷、枱椅及食桌繼續阻街,地面仍然布滿油漬,垃圾紙皮等雜物更被人隨處丟棄。由於正值炎熱天氣,為了招徠客人,店東為每張食桌添置冷風機,令原本被霸佔的行人路更為狹窄。

記者曾向一名用膳完畢的食客詢問情況。食客表示,自己並非附近居民,對於該地段的使用權並不了解,廟街的行車路平日也有人在路中心擺賣,加上食肆在店外的空地放有帳篷,令人感覺帳篷範圍都是食肆管理的地段,因此未有理會是否阻街及霸佔行人路,甚至笑言「在路邊吃飯才有廟街風味」。

一名不願透露身份的知情人士指,廟街的情況特殊,加上龍蛇混雜,對於阻街及衞生問題,很多人都敢怒不敢言,只能低調反映意見,過去有很多團體及部門希望改善,可是都失敗收場,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打擊衞生黑點,部門亦多次突擊巡查,但始終收效甚微。

立法會早前三讀通過《2023年罰款及定額罰款(公眾地方清潔及阻礙(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將於10月22日生效,草案建議調高定額罰款,由1500港元倍增至3000港元;在公眾地方造成阻礙及非法擺放服務,即「店舖阻街」則由1500港元提高至6000港元;法庭可判處的最高罰款額亦有調整,阻街由5000港元調高至25000港元,期望加強罰款以針對存在已久的環境衞生問題。受訪的知情人士表示,相信新罰則有一定阻嚇性,但廟街的情況特殊,有部分無牌經營及遭吊銷牌照的食肆仍然繼續營運,令人質疑部門及執法力度,要解決廟街現存的衞生問題,關鍵仍在於部門的決心。
(點新聞記者梁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