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英國食安危機加劇,牛奶是非常容易變壞的食物,但英國大型連鎖超市集團接連宣布取消絕大部分自家品牌牛奶的「保質期」,並鼓勵顧客自行用嗅探測試(sniff test)等方式,評估牛奶是否適合飲用。
英國人的鼻子不單止用在牛奶上,因為這只不過是英國食物危機的冰山一角,調查顯示不少英國人早已忽視保質期,更有超過18%的英國人曾有食物中毒的經歷。這項由Currys進行的逾兩千名受訪者參與的民調,顯示英國人嚴重缺乏食安意識,胡亂儲存食物。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仍有至少4%的英人會在不檢查是否有腐爛跡象的情況下食用食物,而77%的受訪者會採用嗅探測試來檢查已過期一兩天的食品的狀態,十分之一的受訪者根本不理會保質期,僅僅將已過保質期的食物放進雪櫃的冷凍室,就當為過期食物「續命」。調查也顯示英人無視食物標籤的儲存要求,例如有36%的受訪者將需要冷藏的蛋黃醬和番茄醬直接存放在室溫的櫥櫃中。
當局無能力確保食安的英式窘況
其實早在2019年新冠疫情前,英國食安就已響起警號,在2019年6月英國國家審計署(National Audit Office)的報告已顯示英國食品安全體系存在巨大弊病,根由是因為英國政府缺乏預算,人手不足,抽查檢測進口食物的職能有限,亦無力應對新出現的風險,包括農作物病害、偽冒食品及無力加強管制從非歐盟國家進口的食品。其後的新冠疫情更導致當局積壓無數食安檢查工作,而英國脫歐則對從海外招聘檢測人手造成嚴重障礙。

英國政府財困對食安及食衞監管的影響非常顯著。2012-13年度至2017-18年度,英國當局的相關年度開支從1.25億英鎊下降至1.01億英鎊;人手方面,當局聘用的食品衞生稽查人員總數少了13%,而食品標準監督人手則減少45%。因資源短缺,不少地方政府未能有效履責以確保食品生產企業符合食安標準。2012-13年度至2017-18年度,英國地方政府僅進行了不到一半的食品標準檢查,其中食品抽樣測試減少了34%。在2017-18年度,竟多達16個英國地方政府因財困而沒有進行任何食品抽樣!當然,不能把責任推諉給地方,事實上這是倫敦政府上行下效的後果,單在英格蘭地區,官方為地方當局提供食品標準分析服務的公共分析實驗室的數量已逐年遞減,在十年前已經由13個減至9個,現時更僅得5個。食物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 統計顯示,去年首季,英國不符合食安法規的食品及飼料事故總數就增加了18%,達到2336宗。
脫歐亦為英國食安帶來巨大混亂,今年初因英國食品標準局缺乏資源,無能力及時制定監管框架來取代在去年底已失效的歐盟法律,令全英的食品安全陷入高風險,在高通脹及生活成本急劇上漲的情況下,違反食安法例的案件勢必會顯著上升。故此業界人士及地方政府均呼籲國會延長法律期限,以便英國能夠繼續實施歐盟食安法律,直至建立一個穩健的食安法例框架。不難看出,英國政府的管治能力低下,無力保障國民最基本的食物安全。
「馬肉冒充牛肉」的食安危機隨時重現
英國學者警告,十年前鬧得滿城風雨的「以馬作牛」食品欺詐事件,十年後的今日恐將捲土重來!皆因自英國脫歐以來,當局無法繼續獲取歐盟有關偽劣食品的情報,亦因財困而減少對進口食品的檢查,增加了發生新食安醜聞的風險。來自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Elliot教授指出,英國四成食物依賴進口,但寬鬆的邊境檢查令國民陷入食安危機。
馬肉遠比牛肉便宜得多,但英國人因為歷史禁忌一直抗拒使用馬肉,英國法例更明文禁售馬肉。2013年歐洲的馬肉醜聞席捲英國,不少在英倫三島家喻戶曉的食物品牌所售的肉類加工品,雖貼着純牛肉的標籤,卻驗出馬的DNA,某些樣本中馬肉成分遠比牛肉多,令英國人嚴重質疑食物標籤的可靠性。「以馬作牛」的食安危機當年引發英國政府全面加強食物監管,然而據Elliot教授研究數據所得,食安危機一般每十年就會爆發一次,現時英國政府無力監督正正顯示危機一觸即發。
外賣餐飲 越窮地區越不衞生
據2023年1月英國報章報道,在去年12月分析了近60萬份食品檢查報告(其中6.4萬份屬於外賣)後,發現全英總共有約16700間食品供應商不達標,包括4000間外賣店、4500間餐廳及1200間酒吧。

疫情中最受國民青睞的外賣店明顯是重災區,數據顯示全英約七分之一的外賣店未達食品衞生標準。單從英格蘭地區來說,最貧困的社區有近十分之一的外賣店不符合食品衞生標準;而在最富裕的社區,這一比例僅為二十四分之一。最糟糕的記錄出現在貧困的柴郡Halton,五分之一的外賣店不達標,首都倫敦亦不能倖免,倫敦北的Enfield有18.4%的外賣店不達標,Waltham Forest亦有17.7%。在蘇格蘭,Aberdeen多達五分之一的外賣店低於蘇格蘭食衞標準,而愛丁堡則有六分之一的外賣店不達標。外包伙食的食衞標準亦同樣為人詬病,影響範圍從幼兒到長者,不達標的包括最少300間託兒所、小學及兒童教育機構,亦有多達180間護老院及15間醫院涉嫌為老年弱勢群體提供不符合食安標準的餐飲。
總括而言,英國政棍屢屢借政治議題「以港遏華」。就在香港國安法生效三周年之際,英國國會又進行所謂「辯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提及亂港頭目黎智英多達30次,明顯在為黎智英張目,插手中國內政! 可悲的是,無數英國人活在食安危機中,他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議員們卻只顧着炒作政治議題,撈取政治資本,而非監督英國食品供應鏈,立法打擊偽劣食品,從而確保英國民眾的健康。西方民主實在太可笑!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