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略
特區政府計劃輸入外勞,形成資方與勞方的「茶杯裏的風波」,因為勞顧會勞方代表不滿政府輸入外勞「先公布後諮詢」,六名代表日前就在開會途中離場;昨日,又有三個工會團體先後到政府總部遞交請願書,不同的代表亦表達其對輸入勞工的憂慮。筆者認為,輸入外勞的要旨,在於補充勞工,而非輸入外勞而取代本地勞工,當部分業界人士把輸入勞工當成「零和遊戲」時,其實我們可以理順相關問題,變成各方均受益的「正和遊戲」。
由於相關問題引起爭議,所以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亦被問到輸入外勞的問題,李家超重申,明白勞顧會僱員代表的立場,強調輸入勞工計劃在三大原則下推出,包括確保本地就業優先、確保工人的收入受到保障、加大本地培訓和培育本地勞工等解決短缺問題,希望大家明白政府要考慮社會整體利益,亦非常保障本地工人的利益。對於26個低技術工種的輸入勞工在「補充勞工計劃」的「凍結期」解凍兩年,李家超則指出每個申請都要審批,每個審批都會諮詢勞顧會。
從生活經驗看勞工問題
早在工業1.0時代,資方與勞工就出現緊張的各種關係,資方想有足夠、工資合理的人手,勞方想進一步保障勞工利益,這是恆久的爭議,不過在輸入勞工上,其實不一定是對立的問題。筆者以生活經驗看輸入勞工問題,例如在乘坐公共小巴時,多數乘搭小巴時,駕車的都是有一定年紀的司機,筆者曾問一位做過小巴司機的親友為何「不幹」,其實除了工資水平,還有追時間、追車程較為密集的問題;當本港居民不太願意入行,而市場對有關職位有剛性需求,輸入勞工不是敵視本地勞工的表現,而是填補本港市場的空缺。
提升薪金以至其他待遇,理論上能夠吸納及補充人手,但當中有兩個問題要注意,其一是把工資上調到能吸引足夠勞工加入的水平,即是經營成本上升,成本又勢必轉嫁到消費者上;另一問題,則是部分行業如建築業等,其實工資不算很低,相關行業人手不足,還涉及有人因為辛勞而未必願意入行的現象。政府輸入外勞,尤其是如今輸入的數量,只會是補充人數,不可能取代現有勞工;況且,輸入的勞工工資水平為行業人士的中位數,僱主想藉機拉低本地勞工的工資水平,理應是不可行。
必須照顧勞工長遠利益
但有一點,勞方是說得對的,如果僱主能有限度輸入外勞,可能會影響到現有本地勞工工資上調的空間;筆者認為,有限度輸入外勞,包括規定工資最低水平,以至是本地、外勞的人手,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在特定行業,定期檢視行業工資中位數,並要求行業的資方管理層定時調整水平,確保本地勞工不但有工開,而且要有穩定的工資升幅,例如至少是通脹水平以上的升幅。最理想的做法,甚至有一套員工薪酬結構,如是這樣,行業領導層可確保有足夠人手,勞工亦不用擔憂工資難有增幅,同心把香港建設好,這才是雙贏,亦是筆者所提出的「正和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