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佳星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1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面是在布林肯訪華最後一天的下午,可謂是其訪華的「最後一程」。在中美兩國關係緊張的背景下,習近平與布林肯會面的時間、現場布置、座位安排、談話內容都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中國有原則性地期待和平、合作
在布林肯訪華最後一天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其會面。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中國在努力尋求與美方建立積極的雙邊關係。布林肯前日(18日)與中國外交部部長秦剛會見時,秦剛與其主動握手一事,也體現了中國的風範,中國期待與美方相向而行。昨日下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布林肯會面時,現場擺放着盛開的荷花,與「和」「合」諧音,預示中方期待中美兩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給世界傳遞了中國的態度:期待和平、期待合作。
但中方的態度是有原則的,其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基礎之上,其中包括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關切。當對方不尊重中方時,中方也要拿出姿態。很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布林肯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時,沒有紅地毯,沒有人獻花,到場迎接的中方官員只有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長楊濤。而機場地面還畫有幾道紅線,意味着美方需謹慎行事,切勿踩「紅線」。換句話說,這些安排都展現了中方的態度。當美國一再做出挑釁動作,踩着中方紅線行事,中方的風範、積極態度也可能被收回。可謂不卑不亢。
習近平主席與布林肯會面的消息僅僅提前一個小時由媒體報道,這意味着中方在最後一刻才決定是否會面,主動權在中方。而這個決定取決於前日和昨日布林肯與秦剛和王毅的會談情況。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前兩日的會談是有一定成果的。
此外,與前幾次會見蒂勒森和蓬佩奧相比,這次的座位安排也體現出中國與美國的「平起平坐」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國外交部這樣形容中美關係的背景「世界在發展,時代在變化」、「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這預示着中美兩國間一種新型的平等、相互尊重的關係。這也是中國外交原則性的體現。
會談內容 雙方持續激烈博弈
談話內容上,中美雙方用「坦誠、實質性和建設性」來形容此次會面。但是,經歷過「相互猜疑」、「不信任」的中美兩國,很難立即恢復信任。雙方可謂是從頭到尾都在激烈博弈。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底線,中方對此「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中國方面以強硬態度多次強調這一底線。對此,布林肯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不支持「台獨」,但他也強調「反對單一改變台海現狀」。這裏有話,布林肯的意思是「如果大陸主動出擊,也算是改變了台海現狀。美方已經有言在先,不要怪美方有何種行動。」這方面,美國向來一直「說一套做一套」。一面說承認一個中國政策,一面向台灣兜售武器,美國的慣性動作也讓中方有所警惕,已經學會了對症下藥;也世界看到了「美國式虛假」。
針對價值觀,布林肯表示「美國將始終捍衛美國人民的利益和價值觀,並與其盟友和夥伴合作,推進我們對一個自由、開放和維護基於國際規則的秩序的世界的願景」,布林肯的這句話也是非常之強硬。「價值觀」問題始終是中美之間的根本分歧。對此,習近平主席也強調了兩國應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則,強調「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壞中國的正當權益。」
整體而言,針對中方在意的「台灣問題」,會面並沒有實質成果。針對中國提出的「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停止對華遏制打壓」等要求,美方也沒有對此給出積極回復。整體而言,此次訪華,布林肯像是「什麼都說了,但也什麼都沒說」。針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危機,布林肯的回復也給中方留下了更多想像和需警惕的空間。
成果有限 但會面本身就是成果
針對此次布林肯訪華,美國國內開始謾罵其「軟弱」,還有很多學者稱此訪「毫無意義」。
但是,筆者認為,會面本身就是一個成果,這是開啟兩國元首會見和國家間外交往來健康化的第一步。從「對峙」到「緩和」總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如果馬上要看到成果,未免太心急。而且,美國國內目前面臨兩黨前所未有的、一致地站在反華的立場,這種背景下,不可能馬上就出現成果。布林肯總要維繫好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把握好各種關係,其「對華姿態」也要做到位。
此外,我們欣喜看到雙方都期待「負責任地管控競爭」並「防止競爭演變為衝突」,「堅持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拜登在巴厘島會晤達成的共識,把積極表態落實到行動上,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這是本次會面最重要的成果。這也意味着在未來半年中,中美衝突將適度減少。但這不意味着未來1至2年的中美關係的回暖。
另外的一項成果就是,布林肯在會晤後的記者會中說,他再次強調了美國無意與中國「脫鈎」,這意味着在經濟上,美國不會馬上與中國「分手」。「脫鈎」本就是美國提出來的,如今又解釋「無意脫鈎」,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這受到目前美國國內經濟的壓力,美國也在持續改變他的對華政策。經濟上,短時間內美國不可能做到與中國「脫鈎」,雙方幾十年的捆綁得太緊密,就像一對夫妻,涉及到的共同利益和財產太多,不是說「脫鈎」就能脫的。但中方也需要警惕,這不意味着未來1至2年不會「脫鈎」,最終是否脫鈎,要看各自地緣政治和經濟走勢。
其他方面,兩國期待加強人文交流和民間往來,以及增加兩國之間的直飛航班數量。這些都將為民間交流注入一劑「強心針」,但能維持多久,還要邊走邊看。
本次會面,最大的成果就是雙方決定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並開啟了兩國元首會見和國家間外交往健康化的第一步。雖然會面是有成果的,但是中方需要持「期待與警惕並存」的態度。長遠來看,隨着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的崛起,美國為維持其霸主地位,很難擺脫長期以來的對華政策和偏見。但中美兩國都是擁核國家,戰爭似乎也很難迅速到來。處於「懸崖邊」的中美兩國,可能經歷較長時間博弈。
(作者為長江智匯思想庫高級研究員)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