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題|港青弘揚傳統文化 不願漢服蒙塵

【點新聞報道】國家是我們的根本,向下一代教授關於國家的知識,政府以至社會各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近年,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不遺餘力共同推動國情及國民教育,提升市民的國家民族意識,加強大眾的愛國情懷及對國家的歸屬感。在學校教育方面,政府檢視小學和初中課程,增潤國史、國家地理等學習元素;而文化方面,則舉辦與中國歷史和文化有關的專題展覽,又透過在中國傳統節日舉辦全港節慶活動等。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是支撐國民身份認同感及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元素,因此,令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得以傳承變得尤為重要。

「為愛發電」 信念支撐一個工作室

巧月漢文化工作室店主思音沉浸於傳統文化研究已有13年,將愛好發展成為事業,她花了足足7年, 一開始購買及收藏漢服僅僅是個人愛好,亦會與同樣熱愛漢服的朋友相互交換衣服穿。除了服裝,思音還收藏很多手工製作的仿古飾品,更有不少飾品的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儘管機器製作生產的飾品更便宜,思音還是願意選擇手工製品,這是她支持傳統工藝手作人的方式。她認為手作工藝品是有靈性的,非工業製品所能替代。可是,由於漢服及相關配飾的價格不菲,令不少初入門的愛好者望而卻步。

「明明我們的漢服擁有上千年文化的底蘊,但仍如蒙塵的明珠,不為大眾所見,我覺得實在可惜。」

久而久之,思音萌生出一個想法:既然自己有不少漢服私藏,何不用租借的形式,讓更多人能以稍低廉的價格接觸到漢服,這樣一方面能幫助愛好者以更低的資金門檻入門,另一方面也能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更廣泛傳播以及得到更好的傳承。

隨着工作室漢服租借業務的發展,思音也將工作室改造成寫真館,給漢服愛好者提供一個體驗的場所,她自己也不斷鑽研搭配漢服的傳統妝容及髮飾,給客人提供化妝和造型服務,用鏡頭給客人記錄下穿上傳統漢服的時刻,令美好時刻得以留存,她坦言,「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資金不多,為了壓縮成本,布景的幕布也只能用手動的。」

看着一牆琳瑯滿目的衣服,記者不禁想問,這需要多少創業資金,而回本又花了多少時間。思音笑言,其實她並未仔細算過創業成本,因為工作室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不斷積累、一件一件添置而來的,而非一次性投入,不過最大的支出還是工作室的租金,畢竟香港的地價是出名昂貴,她指,舊倉的租金每月8000港幣,而現在搬到新倉,則需月租10000港幣;至於是否盈利多少,也不是思音在乎的。

兩餐夠飽就滿足了。每當有收入時,又忍不住為工作室添置東西。

「那靠什麼維持?」

為愛發電。

傳承漢文化阻礙重重 但從沒有放棄的念頭

創業途中有艱辛,但沒想過放棄。思音說,工作是起步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關注度不足,漢服的圈子太小了,有時候幾天都等不到一個訂單,在不停的等待中熱情,有時候也會被一點一點磨滅。「可是我不甘心啊,總是想着再等一下吧,再等一下吧,總會變得更好的。」後來開始有起色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疫情肆虐,很多約好的活動被迫暫停,甚至工作室也未必能夠開門迎客,導致經濟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保住工作室,思音同時做幾份零工,用兼職的薪酬補貼維持工作室運營的支出。她說:「儘管很累,可是每次看到客人換上裝扮,高興得不停拍照,我又覺得還是可以再堅持一下。」

慶幸政府和社會越來越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局亦逐步落實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向幼稚園撥款5800萬元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津貼。不少學校、機構會邀請類似「巧月漢文化」這樣的私人工作室做傳統文化的分享交流活動,工作室亦能從中獲得報酬,對於他們來說是有效的支援。思音表示,希望政府可以考慮多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例如舉辦展會、展覽等,令相關行業的商家和組織有機會向公眾展示。

個人化妝師深山木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同時亦是學校傳統文化社團的社長,深山木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漢服的熱愛可以說是癡迷的程度,甚至經常凌晨仍在研究製作傳統頭飾。對此,家人感到不理解,認為做這些事情「沒有前途」,不是長久之計。深山木堅持愛好,與媽媽「鬥智鬥勇」,她說,「中學時媽媽每天給我20元解決午餐,我為了存錢只吃杯麵,到了大學就開始找兼職,省下來的錢、打工的薪酬都用來買傳統服飾。」被問及如何平衡學業與愛好時,深山木表示,學業一定為先,相互不受影響,而每當自己投入研究傳統文化的愛好時,可以暫時忘記學業壓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興趣反而是情緒的調節劑。

議員盼政府增撥資源 推動傳統文化大眾化

立法會議員郭玲麗亦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她特意打扮,穿着唐朝形制的漢服,接受點新聞訪問,並向讀者介紹道,色彩鮮艷是唐朝服飾的特徵,適宜於喜慶的場合穿着。她表示,中華傳統文化中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令她着迷,甚至衣服上的每一處繡花都其有特殊的含義。

郭玲麗指出,漢服是我們的民族服飾,例如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飾,日本人穿和服出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在香港,穿着漢服或傳統華服出門卻有可能會被誤解為在玩cosplay(角色扮演)。因此,她希望政府可以多做普及教育,令大眾有機會欣賞到傳統漢服的美之外,更能了解服飾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相關知識;亦希望政府能增撥資源,統整大型活動,例如「花朝節」及將於11月舉行的「國際華服日」,呼籲市民將華服帶入日常生活中。

目前學校的固定課程框架中沒有相關必修課程,但教育局推動中華文化方面給學校很大的彈性,郭玲麗指出不少學校已經開始做漢服文化推廣,比如舉行中華文化日主題活動,鼓勵學生穿着民族服飾回校,促進共融及培養國民意識。在社區,亦有不少社會人士舉行活動和比賽,邀請學校參與,效果很不錯,不過多數以坊間的資源為主。郭玲麗表示,既然主張推動國民教育,希望政府能在這方面增撥資金供相關人士申請,讓他們能為傳承傳統文化做更多。另外,郭玲麗亦建議政府提供類似柴灣青年廣場的基地予私人傳統文化工作室,讓他們能以較低的租金租用場地,減輕相關產業的創業青年的資金壓力。

(點新聞記者嚴璐瑤、子言報道|撰文:嚴璐瑤|視頻製作:子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題|港青弘揚傳統文化 不願漢服蒙塵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