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大眾媒體廣開言路 主動發聲監督施政

文/鄭久慧

特首李家超將創先河,在本月18日舉行「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加強與90位議員的雙向溝通,從大局觀角度建立共識,實乃香港之福!回顧上屆政府任期首年,前特首在立會進行了6次「行政長官質詢」及4次「行政長官答問會」,形式相對生硬,受程序規則及發問時間所限,議員們未必可以暢所欲言。本屆政府至今已舉行了9次「前廳交流會」及兩次「行政長官答問會」,未來轉換新模式,勢必能加強行政立法互動,亦更聚焦議題,加深討論,提高議政水平。

特首以身作則,在議事堂廣開言路,凝聚共識,大眾媒體更應克盡厥職,一方面海納百川,讓700萬市民就關係自身福祉的民生議題暢所欲言,另一方面傳媒工作者亦應做好監督施政者的工作,代市民問責。

筆者近日有些觀察值得分享。

一、主持連番追問 明確責任誰屬

上月港島大停電,根據利潤管制協定的賞罰機制,對電力公司「不罰反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4月20日的電台「烽煙」(Phone-in)節目,找來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問個究竟。當年設賞罰機制時,葛珮帆曾參與立法會會議。

在訪問一開始,葛珮帆就指出,這賞罰機制是政府與兩電自行簽訂的協議,不需要立法會批准。其後她簡單介紹了這個賞罰機制,亦提出一些質疑,並展望即將進行的中期檢討,政府應把握機會就這些疑問跟電力公司商討。

主持人盡責地展開連番追問,釐清當年立法會監督政府的職責是如何實踐的。主持人指出,在2017年賞罰機制屬於新引入的,即使政府不需要獲得立法會同意,但政府要延長機制或簽新協議時,都會諮詢立法會,將相關文件呈交立法會,容許議員在會議發問,代市民提出質詢。

主持人於是直接問道:「上次開會時,你們有沒有人質疑這個賞罰機制?」

葛珮帆回應時,首先回顧2017年,議員們當時有不少質疑及不滿意,其中包括賞罰機制。但後來葛珮帆又確認,由於上次委員會會議時間較短,沒議員就賞罰機制發問,議員當時較着眼於數年後的中期檢討。她又指出在本次大停電後,已經即時要求政府在5月的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處理。

主持人繼續質疑,現有賞罰機制不太合理,竟然沒規定一年之內允許故障多少次,亦沒規定受影響的停電範圍。葛珮帆回應,議員們當年事前並不知政府會訂立這個賞罰機制。

其後,葛珮帆以「前朝的事,好難追究」嘗試為訪問作結。老實說,今日也好,前朝也好,都是同一位議員,拿的都是香港納稅人的血汗錢。

幸好,立法會網站有詳細記錄,筆者翻查立法會文件,確如主持人所言,政府在2018年4月23日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預先提交了多份文件,包括特別列明賞罰機制的文件,但筆者翻查該委員會的文字會議記錄,沒有任何一個議員就賞罰機制質問過政府。

二、前廳交流會沒有會議記錄 恐釀問責漏洞

這段短短數分鐘的電台訪問,帶出非常大的反思。

基本法第73條列明立法會有監督政府的職責,包括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就施政報告進行辯論,就公眾利益相關議題進行討論。換言之,立法會應代700萬市民監察政府施政,而監察的詳情,就收錄在立法會文件及會議記錄中。

透過這些重要的立會文件及會議記錄,可以評估政府是否妥善向公眾及議員披露政策詳情,而「代議士」們又是否盡責地為民把關,問責官員。而這些你來我往,一問一答中,亦呈現政策在立會的商議及妥協過程。

如此,就延伸到一個隱憂,已進行9次的「前廳交流會」沒有會議記錄,雖然交流會上,行政立法共冶一爐,樂也融融,氣氛非常融洽,但假設未來出現另一個具爭議性的「賞罰機制」,而有立法會議員說他們不應為此負責,因為他們已經向官員表達了他們的擔憂,那麼市民又如何去核實呢?

當然,行政立法關係融洽,搭膊頭笑容滿面齊齊拍照,是市民樂見的。但是,要貫徹基本法訂立的立法會職能,做好監督行政機關的法定角色,就必須記錄前廳交流會的討論內容,全面披露,尊重公眾知情權!

三、市民就切身問題發聲 非常值得重視

普羅大眾願意鼓起勇氣,致電媒體,就親身經歷向全港市民講述社會議題最真實的一面,其一,絕對是受良知驅使,希望為己為人改善弊端;其二,乃行內人「第一身」感悟,深感問題嚴重而迫切,所以才現身說法,期望當局重視;其三,因「烽煙」節目形式自由,時間短,屬「半匿名」,大眾願意毫無保留訴心聲,直陳其事,直斥其非,這些市民意見分分鐘比問卷調查、座談會、諮詢文件來得更真實更到肉!

早前立法會通過修訂職安健條例,大幅提高刑責及罰款,有一位地盤判頭尹先生在大氣電波中,訴說實況。他指出,香港不明文規定就是一入地盤,所有安全均由判頭自己負責。他雖然支持提高罰款到1000萬,但強調不能只懂得講罰,卻不注重改善。他認為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及業主三方都對地盤安全有責任,並列舉兩大弊病,其一,因為資方要節省建築費的貸款利息,所以「計到盡」,到最後一刻才會向銀行借錢開工建屋,令工期嚴重不足,地盤趕工是家常便飯,判頭及建築工人均承擔很大壓力,要在限期內起貨,建不完就會被罰。其二,設計圖則普遍都有問題,再加上香港地少,地盤亦面積偏小,要用盡地積比率,故此建築地盤根本不夠空間進行作業,開不了室內平台式梯架,建築工友們幾乎是踩着鋼線來建樓,為了搵食,明知危險都要「焗住做」,而且還要鬥平價,連政府自己的地盤也帶頭「價低者得」,令建築工友冒着生命危險開工,都拿不到合理薪酬。

又例如某日有位聽眾,質疑某兩間同教會的中學合併,動機並非為了學生福祉,只為了兩校的存留問題以及確保教職員的就業。起因是薄扶林某中學將停辦,並未為學生就近在港島區、同一辦學團體的其他中學尋求學位安置,卻選擇與東涌同教會的中學併校,並安排校車在中環接載學生去東涌上學,須知從薄扶林到中環已有一段路程,再從中環到東涌橫跨半個香港,每天學生們來回時間最少3小時,舟車勞頓,對學業怎會沒影響?

總括而言,大眾媒體有責任廣開言路,給予更多發言的空間,讓媒體和社會大眾有機會問責官員議員,同時容許普羅市民及行內人有機會自由發聲,監督施政,保障香港政治清明!

相關報道:

話你知|「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如何進行?

(有片)李家超:將設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 下周四首次舉行

點聞1分鐘|港島區大停電 沒有最黑 只有更黑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久慧說法|大眾媒體廣開言路 主動發聲監督施政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