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社區專題|創校58年 聖伯多祿中學以歷史細說「社區變幻時」

學校,是春風化雨把一個又一個學子教育成人的最重要基地。(點新聞記者嚴璐瑤攝)

學校,是春風化雨把一個又一個學子教育成人的最重要基地,一所歷史悠久的中學,它除了作育英才外,它的變化其實也在反映社區以至社會的「每當變幻時」;創校約58年的聖伯多祿中學,多年來經歷了香港教育制度的改變,也是南區發展、進步的重要見證者。最近,聖伯多祿中學就舉辦了「口述歷史計劃」,期望集合教師、校友的力量,以口述歷史,讓學校以至社區的歷史能承傳下去,好讓下一代可以感受到前輩的付出,激勵自己努力奮鬥,毋負學校所託。

一幅舊照片 一個計劃的誕生

聖伯多祿中學創立於1965年,見證着課程發展及社區的變遷,校友會基金會主席何繼良醫生在機緣巧合下,看見了一幅舊照片,圖中的建築物正是本校舊校舍;有感母校服務香港仔五十多載,改寫了不少青年的命運,何醫生就萌起了重塑聖伯多祿中學與南區發展史的宏願。適逢2021年課程發展議會推出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優化措施,釋放課時為學校提供更大彈性和空間組織新單元,加強中文科課程內文學文化、綜合讀寫聽說的學習,更重視品德情意及價值觀的教育,希望藉語文教育及不同的學習經歷,讓學生更了解自己,養成好學、積極及正面的態度。多種因素結合下,校友會遂邀請中文科協助,籌備一個「口述歷史」活動,一方面教育學生,一方面更好地承傳校史、南區史。

「口述歷史計劃」讓歷屆師友聚首一堂,訴說當年情,同時讓在學的學生加強與歷屆師友及社區的連結,薪火相傳。故此,中文科口述歷史計劃在天時(即學校將踏入60周年校慶、課程優化措施提供空間)、地利(學校見證社區變遷、文化承傳)及人和(教師協作、校友會的支持)的元素誕生了。

藉這次口述歷史學習,學校希望能夠帶出三個層面,包括在過去60年,以南區帶出香港教育的發展過程、南區及香港仔在這60年的變化、聖伯多祿中學的新舊校舍交替,以至是校友在中學的薪火相傳。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於2022年12月19日親臨聖伯多祿中學。(受訪者供圖)

學生與局長「真情對話」

在一系列的校慶活動,校方以至校友會,希望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意義、培養情感價值,於是校友會按中文科訂立的專訪目的,如體味創校的艱辛、認識早期聖伯多祿中學的教學情況、學校在社區的發展、了解學校對校友成長的影響、校友如何在高中時訂立人生方向等,聯絡不同屆別的校友或嘉賓親臨學校,與學生進行四次專訪。其中,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於2022年12月19日親臨聖伯多祿中學,主持「天主教教區中學聯校學生與局長真情對話」,跟十所天主教教區中學校長、師生們對話,暢談香港教育制度最新發展。藉此活動,學生可以運用已學的人物專訪技巧,訪問不同屆別的校友及嘉賓,從提問、溝通、觀察等,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綜合能力,然後總結專訪所得,撰寫感言。

校友之一,徐及人醫生於香港仔長大,自幼稚園至中五都求學於聖伯多祿學校,當時的聖伯多祿學校無論是師資或是教學設備都卓越過人,這也是徐醫生執著於選擇這個學校的原因;縱觀整個求學階段,中學時光是徐醫生最懷念的,「成長關鍵期在中學階段,期間發生的大事或者小事都有可能對此後的人生有深遠的影響」,而他的從醫志向,正正就是在中學時期被激發出來。

校友中學生涯受到啟蒙

40多年前,香港的醫學生少之又少,儘管聖伯多祿中學有前輩考取醫科,但當年資訊落後,一個普通中學生很難有機會接觸到醫科大學生;所幸的是,中二時班級師生關係融洽,老師曾邀請徐及人和同學一起到家中做客,當年老師與他的醫學生弟弟同住,徐醫生也是在那次聚會中遇見自己的學習榜樣,求學從醫的想法亦得到啟蒙,從此堅定意志,向理想進發。

徐及人醫生於香港仔長大,自幼稚園至中五都求學於聖伯多祿學校。(點新聞記者嚴璐瑤攝)

「很慶幸那時候我才中二,我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把握,抓住了很多學習的機會。」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一個醫科大學生的生活,徐及人發現,這是他嚮往的人生,一顆「學醫的種子」在少年的心中悄悄發芽。1982年,他順利考取香港大學醫學院,同屆,聖伯多祿中學40逾人的理科班出了4個醫學生及1個牙醫學生,這在當年是非凡的成績,他相信當年同學們也受到正面的影響。

由學校受到的深遠影響到他的從醫工作,徐及人整個人生、處事態度也有很大的改變、進步,「求學時,我遇到的老師可以說是力所能及地幫助我,所以此後,我亦願意盡我所能幫助他人。」

徐醫生認為他所學習的醫科知識十分寶貴,他一方面會為自己在學習的知識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會為病人獲得幫助而感安慰,在他看來「醫德」,是由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同理心組成,他願意站在病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從病人的角度出發,尋找最適當的治療予病人。雖然徐醫生為病人治療的工作嚴謹的,但他覺得問診時細心聆聽病人的分享,對了解他們的病情有幫助,因為要留意病人一些細微的變化,方能對症下藥,亦正因如此,病人總是願意和徐醫生分享日常瑣碎,他們亦醫亦友。

今日社會「難往上流」 校友盼能扶助新一代

當學有所成時,徐醫生亦願意回饋母校,作為學長前輩,他希望能為母校的教育事業出一分力,因此,他和校友合力舉辦了青年科學家計劃的拔尖課程 ,以培育新一代的學子。徐醫生認為,學校和家長是教育組成的重要因素,他感嘆如今社會階層趨向固化,現時學生向上流動的機會較以前低;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學習的機會,他與校友投入資源舉辦青年科學家計劃的拔尖課程,讓學生能夠接觸平日難以見識的事物,透過科普範疇的拔尖計劃,照顧一些在語文能力未盡完善,但在科學領域上有天賦的學生,讓學生在末來選科時擁有更多的出路。

徐及人和校友合力舉辦青年科學家計劃的拔尖課程。(受訪者供圖)

醫者仁心,徐醫生希望盡己所學,服務病人及培育下一代;其實徐醫生是聖伯多祿中學的一個縮影,是上一代港人奮力上進的獅子山縮影。聖伯多祿中學舉辦如此有意義的校友、教育以及歷史活動,就是綜合學校、南區的歷史,今天青年、學生們得到的一切,來之不易,決不能辜負學校、校友以及前輩的裁培厚愛。

(點新聞記者嚴璐瑤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社區專題|創校58年 聖伯多祿中學以歷史細說「社區變幻時」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