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論 | 疫後方艙物盡其用  交通配套須跟上

政府周一取消新冠確診者隔離令,標誌着社區隔離設施基本完成歷史任務。後疫情時期隔離設施如何變陣轉型,令其物盡其用,而非一拆了事,備受社會關注。不少政黨及團體建議將其改成過渡房屋或青年宿舍,以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紓緩公屋供應不足的問題,這些建言值得政府採信並加以推動。而方艙變身過渡屋或青年宿舍的可行性,關鍵之一在於改善交通配套條件。

疫情至今香港共建有8個由中央援建的社區隔離設施,目前只有最早啟用的竹篙灣隔離中心仍開放,其他位於青衣、粉嶺、新田等方艙,已轉為備用狀態。其中落馬洲河套區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於去年4月時已完工交付,惟其後一直空置,至今從未啟用。對於政府有何計劃處置隔離設施,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早前曾表示,特區政府會積極考慮把已確定不再需要用以應付疫情的社區隔離設施,逐步有序地轉作其他非抗疫用途的可行性,以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推動社會的復常。

經歷近3年疫情,防疫措施逐步放寬,本港與內地和海外復常通關穩步推進,香港已經進入全面復甦的新里程。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在報章撰文表示,兔年政府的工作重心將聚焦三方面的工作,包括社會逐步復常,跳出疫情陰霾;支持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和招商攬才;吸引外資重回香港投資。

房屋問題是長期困擾本港的深層次矛盾之一,備受社會關注。本港現有超過20萬人「蝸居」在「籠屋」、板房、劏房等居住環境惡劣的地方,甚至露宿街頭,而本港近年公屋一直供應不足,公屋輪候時間漫長,一般家庭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至6年,非長者單身人士更動輒要輪候10年以上。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興建簡約公屋及過度房屋,以期打破房屋短缺的長期困局,讓基層市民在住屋問題上看到希望。

新冠疫情現時已到尾聲,專家預測不會再有大反彈亦不會出現令人聞名喪膽的變異病毒株,故只需保留一至兩個社區隔離設施作隔離用途,其餘的則可轉作其他非抗疫用途,而變陣為過渡房屋或青年宿舍則最為符合「以民為本、為市民解困」的方針。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擴大青年宿舍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租用合適酒店或旅館,轉為青年宿舍,5年內提供3000個宿位,租金不多於同區住宅市價六成。有最新消息指,政府有計劃將啟德方艙改建成青年宿舍,但不會全數改裝。啟德方艙近市區,以組裝合成法興建,提供約3000個房間,樓高4層,設有升降機;每個單位面積約193方呎,設獨立廁所,但沒有獨立廚房,不一定適合家庭住戶,因此改作青年宿舍會較合適,亦具可行性。

不過,此前有媒體報道,不少劏房家庭對於現成的過渡性房屋望而卻步的原因,一是這些過渡屋遠離市區,交通不便;二是配套不足,生活不便。這也是現今大多數社區隔離設施普遍存在的問題。未來一旦要啟動改造工程,改善交通配套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建議政府可加設專線小巴、巴士等,亦要考慮到於晚上時分的交通安排。同時,當局可考慮在啟德隔離設施增加公共廚房,提供協助青年創業和生涯規劃的服務,扶持青年多元發展。

本港房屋問題已磋砣20幾年,廣大市民期待新一屆特區政府坐言起行,以結果為目標,有效解決問題,讓苦候公屋、過渡屋的基層市民看到「上樓」的希望,讓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不再是紙上空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論 | 疫後方艙物盡其用  交通配套須跟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