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勇飛
香港特區政府自12月14日起取消掃描「安心出行」和停用「黃碼」等多項防疫措施,標誌着「掃碼」時代邁向尾聲,加上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漸見曙光,彰顯兩地社會復常正式進入新里程。因應最新的形勢,香港多個界別或行業有需要做好通關的準備,其中特別是教育界,有必要為跨境學童返港上課,做足準備和做好應對之策,做到有備而無患。
根據政府數字,在2020/21學年,就讀本港幼稚園及中小學的跨境學童人數有26971人,分別在各區825間學校就讀。其中,學生人數最多的是北區,有12151人,其次是元朗及大埔,分別有4693人及4045人,屯門亦有3051人。這些跨境生既有「雙非學生」,也有「單非學生」等。
自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以來,跨境生無法返港參與校園活動,只能一直在內地上香港的網課。有些跨境生則選擇在內地學校借讀,即是沒有當地戶籍的學生,入讀當地的學校,但保留香港學位。
通關之後,跨境學童都會逐步返港進行面授課程,隨着跨境學童恢復至正常水平,香港教育界需做好相應的配套,把相關的接待能力逐一回復至通關之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相應配套,是把老師、助教及相關輔助人員提升至通關之前。
順帶一提,最近半年有香港媒體報導「四千教師流失」、「離職急升七成」、「創五年新高」云云,這些數字令人聳動,似乎在暗示和營造一種香港教育因政治問題不宜久留的錯誤觀感。然而,這些數字忽略了香港適齡學童人數下降,同時忽視了封關引致跨境學童未能返港上課等原因,這些都是導致對教師需求下降的關鍵客觀因素。因此,香港教師的「流失」,既有部分政治原因,也有市場供求問題。
隨着通關越來越近,跨境學童將會快速恢復至正常水平,市場對教師的需求也會進一步回升。因此,第一是建議香港教育界應盡快聘請足夠的老師、助教及相關輔助人員,以應對跨境學童返港進行面授課堂。當中,特別建議學校應該增加招聘一些對科創有認識的助教及相關輔助人員,以應對香港全力發展創科產業的大需求和大趨勢,並更多在學校舉辦科創活動,以凝聚和提升學生的綜合創科能力。
第二建議學校安排學習輔導、心理輔導和課外活動協助跨境學生重新適應香港校園。香港與內地之間過關難,跨境學生錯失校園生活,無奈留在內地家中上香港學校提供的網課。有些學童缺乏校園生活,性格變得孤僻,學業成績亦下滑,情況令人擔憂。因此,建議在通關後,學校有需要安排學習輔導、心理輔導和課外活動,幫助跨境學生重過正常校園生活。特別是一些英文輔導班,以及安排一些科創活動,以及一些體育活動和樂器班等。
第三是借跨境學童通關返港上課以推動小班教學。因應香港學生人口結構性下降,李家超特首早前在施政報告表示特區政府會持續檢視中小學學額的實際情況,亦會繼續有序在公營小學落實小班教學,目標是在兩個學年後超過九成公營小學實施小班教學。筆者認為,應借跨境學童陸續返港上課的機會,校方可以加快推動小班教學,對學校、學生、教師和家長,都是四贏的積極方案。
概而言之,期望香港盡快恢復與內地正常和暢順通關,讓跨境學童可以返港就學,在校園良好的學習氣氛底下,盡快改善學業成績和更多結識朋友,重過正常校園生活。
(作者為山西省政協特邀委員、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