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美國「冷戰」思維悖逆歷史潮流

文/梁建邦

在印尼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的會面萬眾期待,拜登重申兩國競爭難免激烈,但決不能演變成衝突,又稱美中有必要共同努力應對諸如氣候變化、債務減免、健康安全和全球糧食安全等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據悉,拜登在會晤中進一步承諾「五不四無意」原則,即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搞新冷戰、不拉攏盟友遏制中國、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美方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尋求與中國脫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以及無意圍堵中國。

然而,華府的相關報告中並無提及上述九項承諾。撇開言辭與外交辭令不談,民主、共和兩黨一直認為「中國威脅」,美國霸權的重要盟友也一致反華,預料美方仍會反覆耍弄各種反華論調、擺出反華姿態、實施反華政策。美國反華論調僵化、卻持續不已,對此筆者親有所感。摩洛哥在11月2日至5日就「世界新秩序」舉辦國際研討會。筆者在小組討論會上力駁三位美國資深外交顧問的反華論調。

筆者在研討會上指出,美國對華採取各項反華政策,無論是脫鈎、制裁、關稅、還是高科技禁運和拉攏盟友遏制中國,效果皆乏善可陳。隨着俄烏戰爭衝擊世界經濟,一味反華可謂損人不利己,美國乃至世界通脹不斷加劇,為舒緩通脹壓力,不得不屢屢加息、幅度亦是前所未有。可能除了美國的「五眼聯盟」夥伴之外,其他許多國家都不情願被逼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畢竟中國是全球190個國家之中128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位於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核心地位,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尤其舉足輕重。RCEP囊括東盟十國以及全球主要貿易夥伴,包括日本、澳洲、新西蘭、韓國和新加坡,RCEP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聯盟,佔全球經濟和全球總人口各三分之一。筆者在會議上還引用了哈佛大學艾希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以及愛德曼公關全球信任度聯手發出的最新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獲得了全國人民的高度支持和信任,滿意度比美國在內的西方民主國家要高出幾倍。

愛德曼報告指出,中國在今年的民調中成為最受人民信任的國家:在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方面措施果斷有效,在美方不斷打壓下仍能大幅提升國力。筆者把中國制度與西方黨派競爭執政的民主制度做了比較。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提升全體國民生活質素為要務,而西方的競選則往往側重參選黨方支持者的既得利益以及該黨的主要票源。筆者以中國自行研發太空站,以及以人類探測器首訪月球背面為例,回應西方指控中國「竊取」科技的不實指控。筆者更指出,儘管國力大升,但中國無意成為全球霸主,亦無足夠的軍事、金融和貨幣實力取代美國。

二十大報告已經表明,中國將在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屆時,中國的歷史地位才算名正言順地重新恢復。的確,中美之間一直存在重大分歧和疑慮,但雙方多渠道建立溝通遠比築牆隔開彼此更為可取。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如何應對?答案就在習主席在G20以及APEC的發言中,總理李克強在東盟峰會上的講話也有參考意義。習近平指出,亞太地區不是誰的後花園,不應該成為大國角鬥場,應該堅持包容開放,以多樣性和非歧視原則為依歸,推進合作共贏和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而非阻礙甚至破壞亞太地區長期形成的供應鏈。主席在演講中闡述了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願景。習近平還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要共同反對冷戰思維和陣營對抗,呼籲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習主席還特別提議構建「亞太自由貿易區」,包括改革世貿組織、更好的協調各方,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及《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對於全球事務,習主席強調「以意識形態劃線,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只會割裂世界,阻礙全球發展和人類進步」。對此,習主席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參加。為了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設立了「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並將加大資助「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習主席還提到中國向「二十國集團強勁和包容性復甦行動」提交了15個項目,並與二十國集團成員一起合作實施。主席指出,中國反對將糧食和能源問題政治化,而且中國與多方合作提出多項倡議解決國際問題,包括「彈性和穩定的工業和供應鏈國際合作倡議」、「全球清潔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以及「G20全球糧食安全國際合作倡議」。

在習主席的領導下,中國正在積極主動為國際社會發揮更大作用,彼此攜手,在「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應對包括氣候、瘟疫、糧食、水源安全、恐怖主義以及發展瓶頸等全球挑戰,從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正是世界最需要的。美國作為世界領先的超級大國,是否願意捨棄「美國卓異主義」、「零和」或「負和」心態才是關鍵問題。幾十年來,西方社會(包括某些著名作家、智庫、記者和媒體等)一直誤解、誤判、誤傳、甚至刻意妖魔化中國共產黨。

當前,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愈演愈烈,中美競爭被描述成「民主與專制」之間的「殊死博鬥」。對此,近期的出版物可見一斑:2015年出版了《百年馬拉松--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秘密戰略》,2020年有《大國競爭的回歸》,及至2022年又有《危險地帶--與中國即將發生的衝突》一書。總部設在華盛頓的PEW研究中心的資料反映許多國家的對中國越來越不友善的態度達至歷史新高。

拜登在會晤習近平時,重在與中國設定競爭界限,建立護欄,毫無任何新的「藍天思維」。可以預見在2024年大選,很可能會再度出現損害中美關係的政治操弄,雖然不一定會觸發戰事,但筆者對中美關係突破現狀、贏得持久性的改善感到不太樂觀。然而,「經合組織」購買力平價計算顯示: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將達到全球的60%。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建立自信,敢於單獨或聯盟來抗拒霸權,爭取本國利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斷然拒絕美國要求擴大石油生產就是一例。隨着中國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附和習主席的倡議——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建立更為包容的國際秩序。

隨着後疫情時代到來,經濟全面恢復,中國可能會在2030年代初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機械人技術、數碼化技術創新的推動下,中國有望在2035年克服人口老化的瓶頸,成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強國。屆時,在高鐵網的連接下,全國城市化加速,中產階級人口會高達8億。若國家能夠設法打破西方對貿易、科技的封鎖以及對侵犯人權的不實指控,習主席在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中國方案、新倡議都會更加具有吸引力,活力更強,中國也將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之際,贏得應有的國際地位。

(作者为獨立的中國問題專家,曾任香港特區社會福利署署長及香港駐多國首席官方代表,原文發表在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美國「冷戰」思維悖逆歷史潮流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