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偉傑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他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只是舊調重彈地通過停辦新校、重置、合併等措施來處理香港學生人口結構性下降的問題,令不少瀕臨「殺校」邊緣的教師感到絕望。究竟掌握中小幼生殺大權的教育局,可推出什麼具體而有效的措施,以達到特首所指的教育「軟着陸」目標呢?
「硬着陸」犧牲學生 盲目「殺校」得不償失
在未提出任何具體方案前,可先想像適齡學生人口結構性下降,導致教育界「硬着陸」帶來最惡劣的結果。教育局勒令收生不足的學校停辦不會手軟,所謂的合併只是辦學團體逐一交出「放棄學校的名單」。以香港家長攀龍附鳳的心態,第三組別的弱勢學校將會接近銷聲匿跡。任教第三組別學校的教師固然會加入失業大軍,被迫就讀較高組別學校的學生也大有機會跟不上進度。在缺乏足夠關愛及鼓勵下,他們的學習動機近乎殆盡,他們放棄學習的態度更令接收他們的學校苦不堪言。最終,教育界「硬着陸」只會犧牲學生利益及大幅降低教育質素,盲目「殺校」節省下來的開支跟付出的社會代價根本得不償失。
教育局主動協調 學校合併各顯所長
然而,個別地區收生情況的確非常嚴峻,勒令學校不收「叩門生」又會引來家長強烈不滿,甚至觸發新一波的移民潮。「長痛不如短痛」,與其任由弱勢學校扭盡乾坤爭奪學生,掌握最全面資訊的教育局應作出最合適的協調。教育界「軟着陸」的關鍵在於如何將學生編配到最合適的學校,並且為超額教師提供轉職甚至轉型的出路,而非任由他們自生自滅。以合併學校為例,不少有機會被合併的學校有其特色及長處,有些可能擅長教導非華語學生,有些則配有強大團隊支援「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局方不應「一刀切」單以公開試成績及增值指標等冷冰冰的數據,來評估這些合併後學校的表現,而應以目標管理的方法先為這些學校訂立指標,例如學生是否比以前更適應校園生活,甚至為他們度身訂造在畢業後能有一技之長而非勉強而來的學業成績。
教師身懷各般武藝 轉型擔任教育旗手
施政報告提到要大力推動STEAM教育、致力推廣職專教育及強化國民教育,在學校合併後的超額教師無疑是擔起這些重要任務的理想旗手。理科出身及任教資訊科技的教師推動STEAM教育自然得心應手,在接受專業培訓後更能勝任編程教育的導師。人文科老師擅於將較抽象的國民教育配以活生生的生活例子,大幅提升學習國民教育的趣味。縱使不少教師在畢業後便立即執教鞭,較少涉獵學校以外的職場,但事實上不少教師身懷十八般武藝,在課餘期間醉心攝影、剪片、操控無人機甚至舞台音響等專業技能。只要將他們學到的技能轉化為有系統的課程,超額教師也可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職專教育導師。
「上天關了你一道門,必定留下一扇窗。」適齡學童出現結構性下降關了許多任教第三組別學校教師的求生門。教育局既然會透過人手調配,為官校教師作妥善安置,也應責無旁貸為多年來為莘莘學子默默付出的津校教師尋找出路。現屆教育局局長是首位在中學出身的問責局長,理應對處於水深火熱的中小幼有強烈的同理心。冀望局方能採取積極的態度跟辦學團體、校長及前線教師作最坦誠的溝通,構思「貼地」的方案回應學生及教師的需要,而非僅與教育團體作官方交流。這樣香港的教育界才有望達致「軟着陸」,也為未來的下一代帶來曙光。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註:本文為獨家刊發,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