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年輕人慨嘆買樓難,但與媽媽一起住在「光房」的文文,大學未畢業,已憑努力做兼職補習工作,每月儲錢目標三千元至六千元,三年來半工半讀,已儲到20萬元,成功籌集到購買二手居屋的首期款項。「返工幾辛苦都好,但返到屋企一定要舒服啲,最主要是想讓家人住得更好。」
文文說,居住「光房」後,感受到居住私樓的舒適,決定不再等候公屋,告別過往在唐樓的擠迫住屋環境,憑自身努力向上流動,她未來希望投身教育行業。
現年25歲的文文即將大學畢業,三年前,家庭出現問題,她與媽媽離開生活多年的公屋後,投靠親戚暫住深水埗的唐樓。她每天吃飯、睡覺與溫書,都只能在床上進行,環境擠迫,情緒也開始出現問題。
環境舒適提升生活動力
文文其後透過社企「要有光」,與媽媽租住中西區一個「光房」單位,租金是市價約25%。兩母女定下目標月儲3000元,希望在三年後租約期滿遷出時,有能力租住與「光房」差不多的私樓。
文文說,「光房」的衞生、安全和整體環境,都比住公屋時更理想和舒適,有更大活動空間,推動她對生活更有動力,也明顯感到媽媽的情緒穩定很多,「住屋環境好緊要,『光房』在私樓,樓下有門閘和密碼鎖,放工夜返都安全。疫情期間也有助穩定情緒,讓我兼顧學業和工作。」

訂目標:讓家人住得更好
不過,由於不方便與弟弟同睡一室,三年來,弟弟與她們被迫分開居住,「經常見到媽媽因為掛心細佬而失眠,我好想媽咪瞓到!但輪候公屋好被動,唔知幾時先排到,看了些房源價格後,不如直接買居屋!」
身兼多職的文文與媽媽二人每月收入2.5萬元,三年來,文文的開支主要用在住屋與交通,她在考試季兼職補習工時最長達每周50小時。當實在太疲累的時候,文文才讓自己放假一天「充電」。
定下買樓目標後,文文拚搏奮鬥向着目標衝,一家人的每月儲蓄金額從初時3000元增至6000元,三年來儲到20萬元,加上親戚幫助,籌集到50萬元首期,今年七月憑綠表資格成功購買到一個未補價居屋單位,面積500多平方呎,三房一廳,終於可以與弟弟團聚了,全家人的居住環境也改善了。文文預計,明年大學畢業後,家庭收入可達4萬元左右,負擔得起每月2萬元供樓開支。
大學未畢業便成功買樓,文文認為,首先一定要有目標,而她的目標就是想讓家人住得更好,「其實不能說我努力返工儲得錢多就算成功,我也尊重身邊不返工、但平時慳錢的同學,只是每個人選擇不同。」
「要有光」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余偉業表示,該機構提供的各項房屋計劃下的住戶,都需訂立「三年向上流動計劃」,現時住戶平均兩年便可「畢業」遷出,正居住的「光房」住戶中,20%人會以購買居屋作為未來方向。「三年向上流動計劃」的重點之一是思維模式調整,不讓輪候公屋影響向上流動的心態,尤其是像文文一樣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
支援短貧|「要有光」每三年幫助400家庭
「現在很多二、三十歲的短貧青年,不想躺平或移民,對生活有要求,又有發展潛力,但實際生活上有困難。」「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偉業表示,該機構創立逾10年,幫助短貧家庭解決短期住屋困難,現時每三年一個營運周期可幫400個家庭,約1000人左右。
八成住戶通過計劃改善生活
余偉業表示,企業創辦初期並不針對短貧戶,但一路累積經驗,發現可以用向上流動計劃鼓勵這類人,「我們的房屋計劃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服務對象特定,即現在有困難,但有潛力在未來幾年內解決的短期貧困戶;二是所有計劃都與向上流動掛鈎,我們發現在計劃幫助下,這類人在疫情期間依然可以做到向上流動。」
余偉業表示,參與計劃的住客,八成住戶可以通過計劃改善生活,而其在心理上都有很典型的三個階段變化,首先是想等公屋,一段時間後會想改變生活狀況,開始想租住差不多的私樓,最後也是近年的新現象,更多人開始考慮買居屋,「現在越年輕的住戶越有這方面的傾向,有把握於未來兩三年可以做到,可以看到大家整體對未來生活信心增加了。」
現時「要有光」企業下共發展了「光房」及「光屋」兩個計劃,共150個單位,余偉業稱,預計今年底前會再推出一個獨立的青年光房計劃,以18至20多歲的青年為主,他寄語「只要努力三年,對未來的改變可以很大很深遠。」
(來源:大公報 記者:王亞毛、蔡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