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袁國勇等專家指本港有條件「0+7」 近月死亡率已降至0.097%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以及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周一(19日)聯名撰文,指出疫情粗病死率近月已下降至0.097%,直言新冠病毒已成為風土病,本港應逐漸復常,強調「本港絕對有條件進一步實現0+7方案,甚至更進取方案」。

文章提及自2020年初至今,新冠病毒株不斷變異,Omicron變種毒性降低,但傳播力增強,接種3劑針對原型病毒的疫苗,或被不同毒株自然感染後,受感染的機會大大降低,出現重症和死亡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即使新變種有免疫逃逸性,現有疫苗仍然有效,打加強針效果更佳

文章又提出,6月起的疫情可視為第6波疫情,而粗病死率已經下降至0.097%,與上一輪疫情的分別,主要由於第5波疫情後建立防重症屏障,估計現時超過九成五人口,已可預防病毒引發重症。

文章指,特區政府最近將疫苗通行證擴展至兒童屬合適之舉,並建議考慮盡快落實第4階段疫苗通行證,並進一步取消有關餐飲場所營業時間及每枱人數等限制,並允許完成接種3針者回復正常生活(但仍需要繼續戴口罩),相信會為疫苗接種提供更強誘因。

文章續說,新冠病毒已經從破壞力巨大的烈性傳染病,轉變為較溫和的風土病。香港應先讓完成接種者復常,減少不便,並將資源集中於保護未接種者。這邏輯及方向,與內地李蘭娟院士等人提出適時從甲類傳染病管控回歸至乙類管控之建議不謀而合。

文章又指,本港有條件進一步實現以檢測代替隔離之「0+7」方案,甚至更進取方案,並指本港在社區、醫院、護老院的檢測、隔離、檢疫等感染控制措施需改變,分開處理完成接種者及未接種者,而恒常檢測對象則應集中在出現症狀者及高危者。文章亦指,污水檢測及圍封強檢已沒有大實際意義,應取消並留待出現罕見爆發等情況時,作為輔助控疫的手段。衞生防護中心亦可考慮放寬感染控制措施,而臨床處理主要以病情作決定,處方口服抗病毒藥後,患者待病情好轉即可出院。

文章亦提到,全民戴口罩應是最後撤除的措施,因應疫情走勢,可先考慮逐步有序取消室內活動的社交距離措施等規定,但需確保室內場所的鮮風供應及換氣量符合法定要求。文章又指,本港抗疫政策需隨着形勢發展而不斷變陣,並應為未來定立長遠的防疫政策,以應對後疫苗浪及往後的新發傳染病。

更多閱讀:

點觀香港|香港11月前實行「0+7」?防疫與經濟如何兼得?

歐家榮:政府積極考慮「0+7」 檢視登機檢測安排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袁國勇等專家指本港有條件「0+7」 近月死亡率已降至0.097%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