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熱點追蹤|不能忘卻的歷史 為什麽說香港從不是「殖民地」

180年前的今天,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武力威脅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而最近有團體及學者開設關於《南京條約》的討論,希望通過正視香港被割讓的歷史以及英國統治香港時期的種種行徑,指出香港從來不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是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

劉智鵬:英「早有預謀」佔港

在談到當時的清政府如何被迫簽署《南京條例》的前因後果時,歷史學者劉智鵬指,英國企圖霸佔香港其實是「早有預謀」。

早在19世紀初,英國使團就詳細調查過香港島及附近水域,認為這個港口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1834年,英國首任駐華商務總監律勞卑(William John Napier)曾致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力陳香港島適合各種用途,並建議動用一支小型武裝力量佔領該島。劉智鵬說,英國當年發動對華戰爭的目的,是想奪取中國沿海的一個海島作為未來在華發展的基地。因此,英國以1839年林則徐進行的「虎門銷煙(鴉片)」事件為由,「應英商要求」對中國發動戰爭,即鴉片戰爭。由於英軍企圖攻佔舟山不遂,於是將目標轉向廣東,在1841年佔領香港,造成既定事實。至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的武力壓力下,被迫簽署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簽定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839年3月,大清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至廣州嚴禁鴉片,與大英產生貿易、司法和外交衝突,英政府同年10月1日決定派遣遠征軍至大清,從而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8月4日,大英軍艦駛抵江寧府下關江面,清政府代表在靜海寺與大英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共談判約四次。8月12日,砵甸乍(又譯璞鼎查)提出:「讓地通商一端,大清必將香港地方讓與大英永遠據守。蓋大英之國體,既被大清之凌辱,理當讓地方以伏其罪,而補所傷之威儀也。」

1842年8月29日,清朝代表耆英、伊里布和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的英國軍艦上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又稱「萬年和約」,是清朝首個因對歐美國家戰敗而簽定的條約。主要條款是清朝割讓香港島和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口岸通商。這也是大清首個因對西方列強戰敗而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南京條約複製品。(圖為網絡資料圖片)

《南京條約》的不平等之處在哪?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委員、資深歷史學者趙雨樂解釋,根據現代標準,凡是國家雙方簽訂條約,都應該面對面坐在一起,「一五一十」地商討妥當才簽署,但中方當時是被迫坐在英國戰艦上「商量」的。 換言之,無論提出怎樣的立場和要求,英方最終都會得到想要的結果,這就是不平等的意思。締約方無拒絕權利就條約自身而言,趙雨樂表示,不論從哪一項條款來看,「都是清晰地反映着不平等條約的定義」,因為中國作為締約方,由始至終完全沒有決定接受與否的權利。他以所謂「割讓香港島」為例,雖然香港島當時只是無甚發展的「彈丸之地」,但對於國家主權而言,此舉的意義就十分重大,相當於侵蝕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南京條約》還涉及多種國家主權,例如在《南京條約》 後續中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 款》(又稱《虎門條約》)中,英方取得協定關稅、片面最惠國待遇及領事裁判權等,令中國失去釐定關稅等權力,間接加劇日後列強屢屢侵佔中國。 此後數十年,中方外交人員歷盡艱辛,才終於把關稅自主等權力收回。又如「五口通商」一事,開放哪個地方作為通商口岸,理應由中方決定,但《虎門條約》規定了中方開放五個口岸,此事的意義不止表面上開放幾個口岸那麼簡單,而是中方無法控制通商的規模,令列強可以加大傾銷商品和鴉片,打擊中國本土經濟,「使中國沒有一個地方不被列強經濟侵略。」

不平等條款細項留「尾巴」 趙雨樂慨嘆,自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開先例後,每當發生衝突,西方列強自然而然又是優先使用戰艦和武力威脅,除了簽署不平等條約外,如果我們細心留意內容條款,就會發現列強多在細項中留有「尾巴」,讓列強得以持續以各種方式入侵中國,「這就是不平等條約,不僅是條約本身不平等,條約的後續處理更加不平等。」

為什麽香港不是英國的「殖民地」

那麼,為什麽因《南京條約》被永久割讓的香港島并不是英國的「殖民地」呢?這不是說香港不曾被英國佔領,只是說,中國一直擁有香港的主權,而英國則「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國力日薄西山,其殖民地紛紛要求自治或獨立,而聯合國在1960年通過決議,要求各國容許屬下的殖民地建立獨立的國家,當時香港和澳門都在這張殖民地名單上。

1971年10月,我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隨即在1972年,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致函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主席,指「解決港澳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殖民地』範疇」,并要求聯合國非殖化特別委員會將香港和澳門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結果大會以95票贊成、5票反對的大比數通過。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圖為網絡資料圖片)

這個爭議的背後是,如果國家承認香港和澳門是英國的殖民地,等於承認香港和澳門是英國的屬土,英國便有權自行處置其屬土,讓其自治也好、獨立也罷,中國都無權過問。也因此,國家對1997年「香港回歸」,正式的描述是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不是「收回」主權,意思是指中國對香港的主權從無丟失。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立法會前主席范徐麗泰曾表示:「香港從來不是殖民地」,這不是一個新提法,而是中國的一貫立場,也是1972年聯合國決議的有關內容。一些西方媒體最近大肆炒作「新版香港教科書稱香港不曾是殖民地」,其潛在意圖是推動他們「香港曾是殖民地,有自決權並可尋求獨立」的政治敘事,在香港埋下動盪的種子。

學歷史汲教訓 吾輩自強不息

儘管180年過去,《南京條約》以及鴉片戰爭這段歷史對於當代警示教育意義依然十分重大。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委員、資深歷史學者趙雨樂認為,無論是香港或內地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都應該更多認識這段歷史,明白大家是「命運共同體」,讓兩地居民體會到骨肉相連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教訓和經驗,「學會即使處於最艱難時刻,仍然要去努力求強。」

趙雨樂表示,簽訂不平等條約固然是傷痛的事,但是中國人並沒有因此而委靡不振、停滯不前。他舉例說,從林則徐編撰的《四洲志》,到魏源編撰的《海國圖志》,都不斷地對列強的地理、科技及武器等反覆考察和研究,希望能「師夷之長技制夷」。

儘管後來依然經歷過不少戰敗與挫折,但仍然不斷啟迪着一個又一個的改革家,以致中華民族最後能夠取得勝利,保留下來一個完整的中國,「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始終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一點在現今依然需要學習和堅持。」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不能忘卻的歷史 為什麽說香港從不是「殖民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