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山野論道丨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六):選人用人和公務員隊伍建設是改革成功基礎

文/導祖

上一期我們談到,同樣是以土地財政起家,但是為什麼上海深圳在創科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發展,而香港卻裹足不前?主要原因即決策者的財政和土地資源配置思路底層邏輯出了問題,缺乏高瞻遠矚和危機意識,坐享制度紅利的同時,沒有未雨綢繆為香港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布局,在教育和科技上投入不足,卻將寶貴的財政收入用於維繫龐大但效能不足的公務員隊伍、滿足市民短期刺激但實際經濟促進效應並不高的發放現金,以及着眼滿足需受助群體福利但因為制度漏洞被部分富裕人士占便宜的公屋建設上。導祖認為這一系列的決策歸根到底還是基於相關決策者受經驗和背景影響,從微觀短期線性層面思考問題,而沒有站在更宏觀全局以及考慮衍生效應推演下去解決問題。有讀者朋友希望筆者對所列的決策誤區進一步闡述原因,本期我們便再花些筆墨於此。

上一期我們提到,特區政府經常性開支中高達三分之一用於與公務員個體相關的薪酬和福利上,公務員人數占勞動人口比重為4.78%,是新加坡一倍,是中國內地的近10倍,但實際承擔的工作在「小政府」的旗號或是託詞下,並沒有與這個比例相匹配,不僅效能國際排名連年下跌,不少市民對公務員優先居家辦公即為防疫,藉口「沒有內地那麼多人手和組織能力」推諉一些防疫策略仍有印象,所以大家也對前期公務員團體要求擴大加薪幅度也頗感詫異,因為「少幹事,多拿錢」的文化在一個商業實體中是難以想像的。導祖認為在經濟結構改革時期更應強調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對「高薪養廉」的思路還是舉雙手贊成的,但認為在流程電子化的時代背景下,公務員隊伍應該存在着冗員裁減空間。更重要的是公務員文化有必要改變,需樹立想幹事、能幹事、乾好事的文化。李家超特首在政綱第一條即列要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我們在解析時表示認同和支持,但近月來進度較為明顯的是防疫和創科建設,而輿論關注焦點還是公屋用地,在公務員隊伍建設這個最基礎工作上暫時未見大刀闊斧的動作。也因此我們看到,在某些規劃的落地上,仍然遇到人方面的阻力重重。

為什麼我們對加徵股票印花稅及向市民發放現金均不表認同?加徵印花稅的初衷,就是特區政府向市民派錢,導致財政赤字,所以要增加財政收入彌補,而環顧四周認為港股彼時暢旺,正是可以伸手的時候。導祖不得不指出,因為安撫市民防疫紓困而派錢,因為要增加財政收入而加徵股票印花稅,都是典型的短期線性思維決策。首先,派錢是經濟效應最低的消耗儲備措施,在平常時候,派錢可類比於公司派發股息,專業人士都清楚公司派發股息的原因,是在現金充足條件下認為資金沒有好的用途時,才會選擇將現金派發予股東自行支配。那從城市管理者的層面,投資於市民教育和科技不是比派錢更好的資金用途嗎?因此我們說過去的財政支出沒有花到位,在這方面有同樣教訓的包括澳門。至於今年和去年的派錢,我們都知道對消費市道的刺激都是極其短暫階段性的,根據追蹤的本地電子消費品龍頭經銷商的數據,也就是影響當月度銷售額。而且,作為一個缺乏產品供應能力的狹小經濟體,這些消費並沒有產生明顯的乘數效應,而利潤的最大頭歸於內地或海外產品製造供應商。更何況,在財政盈餘時適當比例派錢尚可理解為與市民共享收益,在沒有主動發鈔權的條件下,於財政巨額赤字儲備不斷銳減聯繫匯率遭遇衝擊時無差別紓困消耗儲備將影響金融和貨幣穩定的大局。

另一方面,我們不說加徵股票印花稅這一古老稅種是有悖於世界金融發展潮流,就說其對香港金融市場的真實負面影響以及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香港經濟,是典型的「算小賬沒算大賬」。從小賬上看,決策者原預期可以多收約120億港元,但從政策公布之日(2021年2月)起港股月平均成交額至今下跌60%,從正式執行之日(2021年8月)起月平均成交額至今下跌30%,實際增收應遠遠小於預期甚至沒有增收(因基數成交額大幅下跌)。而造成的大賬衝擊則是,因為流動性溢價受到嚴重衝擊,港股估值大幅下滑,市值蒸發數萬億,與市場相關的IPO極度萎縮,根據港交所和德勤數據,港股2022年上半年IPO融資額較去年同期下跌近90%,排名從世界首位大幅下滑,不僅嚴重衝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利服務於創科中心建設,而且因此減少的個人、企業收入和政府稅收大大超過原預計的印花稅增收。

國際金融中心服務創科中心建設的正向循環應該是,採取各種措施(包括取消印花稅)促進港股整體尤其是創科公司估值市值提升,從而使民間投資有利可圖,政府投資佔總創科投資僅一小部分主要起槓桿作用,帶動民間股權投資大量匯聚香港集中於生物科技公司,從而以此為突破口走出新的改革轉型之路。

但最根本的因素還是人,因為人不對或不改變,即使一項錯誤決策糾正了未來還會有另外的錯誤決策。為什麼近月的防疫工作取得迅速突破,多數人認為盧寵茂局長更專業的資格和背景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樣,政府的財政決策中,宏觀的金融全局因素應該要高於微觀的會計因素(微觀考慮更多適用於企業預算)。筆者在本期中點出如上具體問題,更多是希望現任決策者可以轉換思路,綜合規劃更好地促進創科中心建設,也認同李家超特首提出的在智囊團中更多加入兼具國際、內地、香港本地視野的人才,公務員隊伍的改革和培訓建設,應該盡快提上日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丨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六):選人用人和公務員隊伍建設是改革成功基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