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專訪丨李浩然團隊用數字細說灣區故事 助港青謀劃未來

為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及香港菁英會成立15周年,立法會議員、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與團隊成員姚思浩、馬悅倫以及袁曉航早前推出新書《數字大灣區:香港回歸25周年》,以三點「融合」作為主體,通過數字、圖表展示數據分析及文字論述政策研究,講述「一國兩制三區」的機遇與挑戰。本書作者姚思浩、馬悅倫近日在接受點新聞訪問時表示,希望能夠通過數字客觀、直接地讓讀者了解大灣區和香港,在數字變化和對比中明白優勢及不足,積極投入大灣區發展。

《數字大灣區:香港回歸25周年》李浩然(中)、姚思浩(左)、馬悅倫(右)。(點新聞記者李斯哲攝)

三大方面講述灣區融合

馬悅倫表示,書中以「為什麼要融合」開始,介紹世界灣區的緣起與發展,希望帶出灣區經濟是世界解決「新常態」經濟發展挑戰下的一把鑰匙,也是世界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為什麼能融合」方面,則從粵港澳大灣區內9+2城市的定位、發展狀況、產業規劃、與香港合作聯通等方面,闡述城市之間的互補合作空間廣闊,實現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最後在「香港如何促進融合方面」,介紹香港在金融、科創、文創、國際化等方面的現況和成就,帶出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無可替代的地位。

馬悅倫期望,未來能有官方或半官方的跨區域治理機構,制定大灣區整體產業規劃,打造世界級龍頭產業及基建。(點新聞記者李斯哲攝)

馬悅倫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門類齊全,生活成本亦較為低廉,可為香港產業轉型、解決民生問題提供新機遇,例如前海、南沙、橫琴等政策先行先試示範區,以及發揮香港在先進製造業、高端服務業等優勢和經驗。馬悅倫期望未來能有官方或半官方的跨區域治理機構,制定大灣區整體產業規劃,打造世界級龍頭產業及基建,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環境,提升核心競爭力。

打造世界第一經濟總量灣區

姚思浩指出,根據2017年以來「全球創新指數」,廣深港科技集群是僅次於「東京-橫濱科技集群」的世界第二大科技集群,並且差距正在逐年縮小。對比美國三藩市灣區、紐約大都會灣區、東京灣區這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在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都更具優勢,機場客貨運及港口貨櫃吞吐量也處於領先地位,例如深圳、香港、廣州三大港口年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前八,區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接近175億人次,遠超紐約灣區三大機場吞吐量。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的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接近紐約灣區,並有望在2022年達到14.7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一經濟總量灣區。他強調,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讓港澳與內地融合,更能助力中國與世界的融合,在「一帶一路」、「國內國外雙循環」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姚思浩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讓港澳與內地的融合,更能助力中國與世界的融合,在「一帶一路」、「國內國外雙循環」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點新聞記者李斯哲攝)

姚思浩續指,香港作為全球規模最大自由貿易協定「RCEP」的戰略樞紐,可發揮在貿易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商業及專業服務業等行業優勢,例如開展前期市場調查和項目調研,平衡融資成本及投資風險,協調利益分配和調解糾紛等,扮演好「全球化生產的組織者」角色,強化聯繫效用,開拓海外新機遇,促進區內項目落成。

講好灣區故事 助力港青發展

談及講好大灣區故事,對香港青年未來發展的幫助。姚思浩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不是「零和遊戲」,面對融合,港青最重要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多了解多實踐,深刻認識大灣區廣闊的發展機遇,以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政府網頁圖片)

馬悅倫則表示,雖然疫情下,兩地因為檢疫政策令交流受阻,但隨着中央媒體落地香港,令更多市民有渠道接收大灣區資訊,他建議政府不要等待疫情放緩或恢復免檢疫通關,才開始介紹大灣區,理應盡快透過不同形式向公眾宣傳大灣區政策,鼓勵市民主動擁抱更廣闊的發展機遇。

(點新聞記者李斯哲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訪丨李浩然團隊用數字細說灣區故事 助港青謀劃未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