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適當引入內地醫生 增補醫療體系人才

文/陳術

香港公營醫療機構出現「人手荒」,單單是過去一年,全職醫生以及護士的流失率就分別達7.9%以及9.5%,總離職人數超過3100人,醫管局形容情況令人憂慮,為了吸納人才,昨日醫管局大會就討論並通過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前所未有地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正與廣東省衞健委商討細化安排,擬採用輪替制度,邀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三甲醫院醫生來港工作交流,每人為期約一年,首批人員預計有五至十人,可能今年下半年抵港,而早前援港醫療隊的成員,則在優先考慮之列。筆者留意到,有醫委會委員稱當局事前沒有諮詢,現在「猶如容許毋須招聘或篩選便進入公院」,又稱「唔擔心就假」;這裏涉及兩個問題,個別人士的質疑,是擔心內地醫生的質素?還是有人依然保持業界的保護色彩,欲將非本地培訓醫生拒諸門外?

對於今次「計劃」,關繫到本港的醫護界專業,有人提出質疑,是可以預料的事情;不過,筆者亦須指出,來自內地三甲醫院的醫生,本身就是醫生質素的保證。現時內地的三甲醫院,即為三級甲等醫院,是內地對醫院按照《醫院分級管理辦法》實行「三級六等」的等級劃分,當中最高級別的醫院。事實上,內地三甲醫院接診量是很大的,醫生應對各種病人和複雜病症,應該會比香港醫院、醫生更多,所以內地醫生在臨床經驗方面或許有優勢;而香港方面,由於醫療行業在循證證據方面,在科學性和規範性有優勢,故此內地醫生前往香港工作,亦能夠得到提升。筆者會認為,若「計劃」成功落實,對香港醫療以至內地醫護而言,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中國人與中國人溝通 語言溝通是問題?

另一方面,有人或會擔心內地醫生來港,會否出現「語言溝通」問題,關於這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語言溝通,二則是文件、文字應用。關於語言溝通問題,筆者認為內地和本地醫生,大家也是中國人,很難會出現語言溝通的障礙,而且在大灣區內的醫生,不少也會說廣東話;至於文件、文字應用,例如以英語撰寫報告等,筆者希望一些人不要戴上「有色眼鏡」看內地醫院,在內地受高等教育、能當上醫生的,可都是內地的精英,他們有一定的英語水平,若說關於一些藥名或是治療方式的英語用法,這問題未必會難倒內地醫生,因為涉及的不是專業技術,而是可克服的語言使用問題。

或許是因為香港被實行殖民統治了一段長時間,所以有些人總會錯誤地以為,來自外國(例如英聯邦的)的專業人士可接受,來自內地的就有保留。筆者懇請這些人放下歧見,因為今日的內地,各行業包括醫療行業的發展已經是一日千里,內地醫生的水準,未必會比來自英聯邦國家的醫生低,而且今次醫管局計劃引入的,乃是大灣區內地城市三甲醫院的醫生,有援港的經驗;與其擔心大灣區內地醫生來港,何不想想如何與他們合作,吸收他們豐富的診症的經驗,同時又把香港的醫療制度分享予他們?

事實是香港醫療人手短缺

回到最根本問題,為何醫管局會提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這是因為本港醫療人才包括醫生有流失問題,現在的情況,容診筆者坦白說一句,其實是香港需要人才,故希望邀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頂級醫生來港,所以一些還在「質疑」他人資格的做法,某程度上可能予人一種「又要人幫,又要懷疑」的觀感;筆者最後還想重申,今日內地的各方面,已經達到世界級水平,而且每當香港有事,總是中央政府義無反顧地支持我們,所以在這事情,一個較為客觀的視角,其實也是內地醫護,或將再支援香港,助我們解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適當引入內地醫生 增補醫療體系人才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