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同開新篇|突破土地房屋困局 讓市民住得到、住得好

土地房屋問題是本港深層矛盾的一大體現,亦是歷屆特區政府力求突破的重中之重。本港土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已開發建設的有270平方公里,而房屋用地只佔不足7%。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舉步維艱,導致本港劏房「籠屋」愈來愈多,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私樓樓價貴絕全球,土地房屋問題成為本港社會的最大痛點,改善令人揪心的住房問題、告別劏房「籠屋」,成為中央和港人的共同期盼。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中指出,房屋問題是香港市民的最大關切,擁有好的居住環境是大家共同的期盼,因而要努力「精簡程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這部分政綱的核心,是以精簡程序、加強統籌、多元多方法發展、基建先行等舉措,突破阻礙土地房屋供應的制度性束縛和瓶頸,達至「快」、「多」、「好」的效果,全面提速、提效、提量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讓市民安居樂業,促進百業興旺。點新聞就此訪問了三位土地房屋專家,包括立法會議員黃元山、謝偉銓,以及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共同探尋突破土地房屋困局的良策。

招國偉:讓市民住得到 住得好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表示,在新一屆政府房屋政策之中,除了要「提速、提效、提量」以外,還需要加上「提質」的一項。

截至2022年3月底,房委會最新公布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上升至6.1年,而長者一人申請者亦同時上升至4.1年,同創自1999年的新高。輪候宗數達到24.5萬宗。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出,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很大機會會持續,增加供應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但政府報告顯示在未來10年,已覓得330公頃的土地,足以興建33萬間公營房屋單位,但三分之二的供應仍要到2027/28年起才分批落成,屆時輪候時間才能有望改善,即基層市民還須等待最少5年的時間,才能有望加快上樓。若能透過精簡土地及縮壓建屋的時間,將後5年的公營房屋項目提早完成,甚至部分早於2027/28年完工,才能真正扭轉「頭輕尾重」的格局。

招國偉還指出,目前有不少公營房屋項目,由「生地」變為「熟地」以至建成單位,動輒至少要花上10年的時間。若新一屆政府要縮減建屋造地的時間,除了從政府架構上提高統籌協調決策部門的能力外,亦有需要訂定KPI指標,以量度項目進展的成效,以及進行相關的問責。

政府在去年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策略》中,建議未來提升人均居住面積到215至237平方呎。(點新聞資料圖片)

「除了加快加量以外,提高香港人的居住質素也是同樣的重要,也應是新一屆政府成立房屋局的職責重任之一,但在李家超的政綱中未見詳細提及。」招國偉表示,時有不少基層市民居住於劏房等不適切住房之中,要朝著「告別劏房」的目標,還有相當遠的路要走,劏房「貴細擠」的問題未有得到處理。而於去年年底,政府提出在賣地條款內,會加入單位面積下限措施,最低面積為26平方米,即為280平方呎,但反觀在資助出售房屋方面,單位面積有出現「納米化」的情況,無助於為置業者提供改善居住環境的機會。

招國偉還表示,政府在去年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策略》中,建議未來提升人均居住面積到215至237平方呎,較現時人均居住面積161平方呎,最多提高近五成。如何逐步達至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目標,提高香港人的住屋質素,相信必然會是未來房屋局要考慮的問題。

他強調,在新一屆政府房屋政策之中,除了要「提速、提效、提量」以外,還需要加上「提質」的一項,讓香港市民能夠「住得到,住得好」!

黃元山:倡設公屋專責項目經理 重推租置計劃

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建議重新推出公屋租置計劃。

立法會議員黃元山表示,自政府重推《長遠房屋策略》以來,公營房屋落成量一直落後《長策》目標。在過去九年,公營房屋每年的落成量平均是16300個單位,遠不及《長策》每年約28000伙的目標,多年的累積短缺達到14條彩虹邨之多。他指出,政府目前主要依賴改劃土地用途,來推展個別公營房屋項目。不過,改劃用地由籌備至變成熟地和實現房屋供應需時甚久,起碼十年八載,而過程不時出現延誤,根據目前的進度而言,公屋輪候時間仍「未到頂」。

黃元山表示,未來的達標關鍵在於政府必須打破項目延誤的惡性循環,包括就每個公營房屋項目委任一個專責項目經理,按照明確的關鍵表現指標(KPI)監督相關部門的進度。另外,政府可以積極善用市場力量,重推私人參建模式,來提升建造效率。

居屋申請人獲邀到樂富的客戶服務中心揀選居屋單位。 (點新聞資料圖片)

在完善置業階梯方面,黃元山表示,不少人盛讚新加坡是居住天堂,當地就有超過九成人是業主,反觀香港的置業率只有五成。他認為,政府可以考慮以七至八成的置業率為目標,將公營房屋政策方向由現時側重出租的模式,轉為可租可買,以重建置業階梯。具體措施包括重推「租置計劃」、鎖定居屋補價、放寬租貸及流轉限制等,首先針對公屋住戶、公屋輪候冊家庭、未補價的居屋業主、白表家庭以及首次置業青年五大階層的需要。

黃元山指出,大型發展計劃將會是未來土地房屋的「供應糧倉」,而供應何時到位,則取決於政府的執行力,他指出政府需要聚焦三大重點工作,一是加快各項大型發展項目,避免土地供應出現斷層;二是盡早落實3月提出的精簡發展程序法例修訂建議,並繼續壓縮其他流程,包括提早為新發展區其餘期數處理換地申請、拆細「綜合發展區」用地、重推私人參建計劃等;三是強化高層督導及增強問責,激勵部門官員加快房屋供應的表現。

謝偉銓:官員需更有擔當和作為

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謝偉銓表示,政府官員需要更有擔當和作為。

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謝偉銓表示,政府確立了多管齊下覓地建屋的方針,並先後提出了「明日大嶼願景」及「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計劃。在加快發展速度方面,政府亦展開了修訂相關法規和精簡行政審批的工作。新一屆政府需要做的,並非提出更多石破天驚、改弦易轍的新計劃,而是要切實及加快落實各項現有的政策和項目,讓市民盡早看得見、感受得到施政的成果。

展望將來,要達致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倡議的「以結果為目標」施政理念,關鍵之一是改變主事官員的處事心態,更加有擔當、敢作為,主動積極扮「促進者」角色,不要只顧監管及把關,不要視私營發展業界為對抗、對立的關係。政府同時要關注建造業界,尤其是相關專業界的人手不足及青黃不接現象,確保有足夠和優質的發展建設人才,才能做到提速、提效、提量覓地建屋,解決回歸25年來都未獲切實解決的土地房屋問題,令市民能夠安居樂業。

(點新聞記者李斯哲報道)

點此查看點新聞「慶回歸25周年」專題

點此查看「我這25年」專題

點此查看「回歸25年大事記」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同開新篇|突破土地房屋困局 讓市民住得到、住得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