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我這25年|「90後」與祖國的情意結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這顆南海明珠依託祖國,面向世界,不斷創新,活力之都更勝往昔,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這既是「一國兩制」偉大方針在香港的成功實踐,也是一代代香港人秉持獅子山精神,努力奮鬥共同取得的成就。隨着時代變遷,不同年齡層的港人,也有着他們對香港回歸的獨特感受。

生於上世紀90年代的年青人,他們逐漸脫離校園,投身社會,這群「90後」經歷經濟環境轉變、全球化的磨合、數碼科技革命、教育改革的洗禮,造就出一群具有自我特色的新生代。他們當中部分人目標明確、肯捱肯搏,準備延續上一代的「香港故事」,亦有部分人勇於踏出舒適圈,尋找新的路向,創造屬於新一代的「獅子山精神」。點新聞就此訪問了4名「90後」代表,看看香港回歸對他們有何影響,又為他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機遇?

譚雪欣:國旗升起心中肅然起敬

全國青聯選委、執業律師譚雪欣。(點新聞資料圖片)

全國青聯選委、執業律師譚雪欣表示,1997年香港回歸時在讀小學,剛開始學彈鋼琴,「因為媽媽管教很嚴,我每天都非常努力學習,課餘時補習、上興趣班,每星期還要到家附近的琴行上課,風雨不改。」

對於香港回歸祖國,譚雪欣憶述,當時很興奮能見證香港重投祖國懷抱,鬧市都掛上了紅色的標語,寫着「熱烈祝賀香港回歸祖國」,她笑言,「雖然當時年紀還小,但在小學的音樂課上就已經學會了唱國歌,老師也解釋了國歌的產生背景。我還特別記得國歌作曲人——聶耳的名字,有那麼多個『耳』字!」

而回歸當晚,譚雪欣也在家裏期待着回歸儀式的開始,「小時候的我不愛晚睡,在等待的期間,一邊等一邊在看電視,不時在大廳睡着了,但又會很快醒過來,怕錯過儀式。到了晚上11時多,回歸的儀式開始,整個人就精神起來了。」她表示,雖然只能透過電視參與回歸的儀式,但看着國旗在香港的土地上升起,心中肅然起敬,奏唱國歌的時候,自己也在電視機前肅立唱國歌。

全國青聯選委、執業律師譚雪欣表示,回歸以來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中央政府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一國兩制」方針。(點新聞資料圖片)

譚雪欣表示,回歸以來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中央政府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她說,這是祖國獨有的創造性制度,一個國家裏有兩種不同的制度存在,在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1997年後,香港根據《基本法》繼續以資本主義制度運行,亦有自己的司法制度,終審法院擁有獨立審判權。香港可以用「中國香港」身份參與不同的國際組織及活動,使香港繼續繁榮穩定,而香港回歸更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她強調,「香港回歸祖國是國家重要的歷史事件,推進國家和平統一大業,意義重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

如今是香港回歸祖國的第25個年頭,譚雪欣表示,這期間香港經歷了許多事情,深感「一國兩制」的實踐不容易,但祖國由半殖民地的慘痛歷史,到現在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更不容易。譚雪欣希望,市民大眾能站在歷史高度看待香港回歸、祖國及香港的未來發展,共同努力貫徹實施「一國兩制」,使祖國變得更加富強,香港繼續繁榮昌盛。

陳凱榮:「新」是未來港青的關鍵字

香港青年會主席、基層社團選委陳凱榮。(點新聞記者李斯哲攝)

香港青年會主席、基層社團選委陳凱榮表示,1996年出生的他,橫跨香港兩個時代,見證了祖國和香港的發展。他指出,「當年內地經濟發展不及香港,許多人會將電子產品帶回內地,例如『大哥大』手提電話、電視機等,如今國家在金融、科技等領域話語權越來越強,香港作為聯繫國家與世界的橋樑,為國際資本進入內地和幫助國內資本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同時隨着國家改革開放,香港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發展,實現了雙贏。」

談及回歸以來印象最深的事情,陳凱榮說道,「一定是08年的北京奧運會!當時我剛上中學,開始明白什麼是國家和身份認同,當時全世界都在關注北京,香港的市民都為祖國運動員取得佳績而感到開心和驕傲,甚至連一些立場偏頗的報紙都齊聲為祖國加油歡呼。」

對於未來香港青年的發展道路,陳凱榮指出,「新」是所有青年人的關鍵字,每個青年都應該成為適應力強,勇於接受新事物的人。他解釋,隨着香港即將迎來新一任特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北部都會區」等,都為香港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同時面對內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世界局勢變幻莫測,疫後經濟復甦等情況,年輕人需要裝備好自己,從心底裏迎接變化,「我期待全港青年都能在將來驕傲自豪的說出自己是中國人!」

鍾奇峰:兩地融合日漸頻密 創造不同發展機遇

在內地從事電商行業的鍾奇峰表示,香港回歸祖國時自己仍是小學生。(點新聞資料圖片)

如今在內地從事電商行業的香港青年電商促進會副會長鍾奇峰表示,香港回歸祖國時自己仍是小學生,沒有太多特殊感覺,但長大後真正理解回歸祖國的實際意義,產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感覺自己真正有了根,是一名中國人。他表示,隨着過去25年來內地與香港愈來愈緊密,以及祖國的極速發展,香港真真正正融入了祖國。他坦言,「小時候到外國旅行被人問是哪裏人,從哪裡來,總會猶豫一下,回答香港,長大後很自然會講中國香港,會有一種對國家的認同感及自豪感。」

談及香港回歸以來的變化,鍾奇峰表示,生活變化非常大,「以讀書時期為例,我的小學是以普通話教中文課,在當時非常特殊及罕見,身邊很多同齡朋友普通話都相對較弱。但到今天,普通話成為基本語言,小朋友普通話水平比年長一輩好了非常多。」他還說,小時候新來港的同學相對少數,但回歸數年後到中學、大學甚至碩士課程時,內地來港的同學已經佔了非常大的比例。

鍾奇峰期望香港及內地可盡快通關,讓生活正常化,內地的港人能回香港看望家人。(點新聞資料圖片)

「我畢業後在金融業工作,發現香港的金融從業員,很多都有內地背景,而且他們在某些時候更佔有優勢,特別是在內地長大,出國唸書再來香港工作的精英人才。」鍾奇峰解釋,香港金融業在回歸後,中資企業及中資金融機構的比重慢慢成為主流,在中資機構工作用普通話的機會亦比英文多很多。

而生活上,愈來愈多朋友的伴侶來自內地,甚至香港人回內地組織家庭的為數不少。鍾奇峰表示,以前多是聽到身邊同學出國讀書及工作,但近10年愈來愈多身邊同學選擇回內地進修、工作、創業甚至結婚生育。他憶述,「以前有一位同事選擇白天在香港工作,每晚坐直通巴士回深圳陪老婆及孩子,而孩子亦在深圳上學接受教育。」而他本人亦在過去1年到深圳創業,深感兩地融合開始衍生出更多樣化的生活模式,創造了更多發展機遇。

展望未來,鍾奇峰期望香港及內地可盡快通關,讓生活正常化,內地的港人能回香港探望家人。他亦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幾年的發展,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擺脫舊有香港的掣肘,「特別希望接下來新上任的特首,可以真正解決香港多年的住屋問題,不要再讓香港年青人及弱勢群體連有一個小小安樂窩都那麼艱難!」

周元谷:發揮獅子山精神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青研香港發言人、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專員周元谷。(受訪者供圖)

青研香港發言人、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專員周元谷憶述,「1997年時,我只有三歲,由於當時的新居正在進行裝修工程,所以我和家人都搬到位於尖沙咀的新世界酒店暫住。後來從我媽媽口中了解到,在1997年6月30日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直觀看電視的直播新聞,見證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

作為一名在香港出生,有海外留學近10年經歷的90後,周元谷對香港回歸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他說,「翻看歷史,香港被英國人統治,是一段淒婉的、受盡屈辱的滄桑史。事實上,在殖民統治的漫長歲月中,港英當局通過殖民機構,推行殖民政策,進行殖民主義宣傳,傳播殖民文化等,致使相當一部份港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不甚了了,缺乏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親和力。」

他表示,在海外留學過程中,他不但沒有被殖民主義宣傳所影響,還親身在西方國家經歷種族歧視和白人至上的不公平對待。「作為一名90後的本地青年人,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對於香港回歸祖國感到光榮和驕傲,我們終於可以回到國家的懷抱裏。」

香港在回歸祖國25年來,不論在經濟和社會上都經歷了一幕又一幕的衝擊和挑戰。對於周元谷而言,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莫過於2003年的沙士衝擊。「當時,我只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生,但是看見電視新聞每天公布因染疫而死亡的數字,確實是感到非常擔憂和驚慌。幸好,在三個月的抗疫過程中,香港人發揮了獅子山精神,勇往直前,並團結起來對抗疫情。最後,香港連續數天的確診數字為零,而時任的衞生局局長陳馮富珍女士都不禁在記者會上落淚,實在是令我印象深刻和感動。」

對於未來,周元谷表示,對國家和香港充滿信心,他認為香港人勤奮、有毅力、應變能力高、具相當創新力,只要大家再一次團結起來,發揮獅子山的精神,必定能夠走出疫情陰霾,透過溝通和協商來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我相信,在中央人民政府及特區政府的帶領下,我們這一代人絕對可以實現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里程,為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創造更輝煌的未來。香港一定得,因為香港始終有您!」

(點新聞記者李斯哲報道)

點此查看點新聞「慶回歸25周年」專題

點此查看「回歸25年大事記」

更多閱讀:

(有片)回歸25年大事記|1997:香港回歸 特區成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我這25年|「90後」與祖國的情意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