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 藍永豪博士
第五波疫情以來,本港新冠肺炎確診宗數已累積過百萬宗,有患者康復後出現「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簡稱「長新冠」)症狀。本港已有研究顯示,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的生物多樣性明顯較低,也有較高風險出現乾眼症,所以就算已康復也不容忽視,中醫特此作出調治新冠康復者的對策。

就臨床所見,感染新冠病毒的康復人士,常見病徵包括持續或反覆咳嗽、痰黏、咽乾、咽痛、咽癢,或有胃腸症狀如腹脹、胃口差,大便溏或易腹瀉;精神症狀如常感焦慮、緊張、心慌、心悸、睡眠差、難以入睡、半夜易醒、精神差、集中力差、記性差;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嗅覺或味覺減退、氣短、眩暈、頭痛、肌肉痛、皮膚出疹、盜汗、自汗、視力模糊、眼睛瘙癢;育齡女性更出現月經失調。
根據筆者的經驗,常用於新冠康復者的方藥如下:

一、藿香正氣散:屬祛濕劑,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廣藿香為君藥,配伍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薑厚朴、桔梗、炙甘草,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適用於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洩瀉,舌苔色白厚膩屬於「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者。

二、銀翹散:屬解表劑,出自《溫病條辨》,方中以金銀花和連翹共為君藥,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辟穢化濁,配伍薄荷、牛蒡子、荊芥穗、淡豆豉、竹葉、桔梗、生甘草,具「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於發熱,微怕風寒,無汗或汗出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屬「風熱表證」者。

三、止嗽散:屬解表劑,出自《醫學心悟》,以百部、紫菀共為君藥,配伍桔梗、荊芥、白前、甘草、陳皮,能「宣利肺氣,疏風止咳」,適用於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惡風發熱屬「風邪犯肺」者。

四、荊防敗毒散:屬解表劑,出自《攝生眾妙方》,藥用荊芥、防風、羌活、柴胡、前胡、獨活、枳殼、茯苓、桔梗、川芎、甘草,能「發汗解表、散風祛濕」,用於惡寒發熱,無汗不渴屬「外感風寒濕邪」者。

五、小柴胡湯:屬和解劑,出自《傷寒論》,處方以柴胡為君藥,配伍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具有「和解少陽」的功效,適用於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屬傷寒少陽者。

六、沙參麥冬湯:屬潤燥劑,出自《溫病條辨》,藥用沙參,麥冬,玉竹,甘草,桑葉,白扁豆,能「清養肺胃,生津潤燥」,適用於咽乾口渴,乾咳,痰少而黏,或有發熱,屬「燥傷肺胃」或「肺胃陰津不足」者。

七、六君子湯:屬補益劑,出自《醫學正傳》,即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加陳皮、半夏,能「益氣健脾,燥濕化痰」,適用於面色蒼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屬「脾胃氣虛兼痰濕」者。

八、杞菊地黃丸:屬補益劑,出自《麻疹全書》·即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乾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加枸杞子、菊花,能「滋腎養肝明目」,能針對兩目昏花,視物模糊,眼睛乾澀屬「肝腎陰虛」者。
精明使用遙距醫療服務
現在,如一旦感染新冠病毒,無論在發病期間或檢測已轉為陰性而處於康復期,尤需注意飲食清淡,保持居所空氣流通,多休息。若屬居家隔離(包括尚待入院)人士,或是在安老院舍確診的院友,很有可能需要尋求遙距醫療服務。事實上,隨着社會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患者對遙距醫療服務的需求日漸提高,遙距醫療服務能為病人提供更多不同的選擇。
當患者在選擇遙距醫療服務的時候,醫療質素和醫療安全同樣重要,因此,確保醫師具有可進行遙距診症的執業資格是第一要點;由於醫師有責任妥善建立及保存完整的病歷記錄,確保醫患雙方均在合適的時間和場所進行通訊實屬必須;謹記在開始遙距醫療之前,先行互相辨識並核實醫患雙方身份。

其次,若患者尋求遙距醫療服務,宜主動為醫師提供所需資料,包括病史、手術史、中西藥物敏感史;以至正在服用的藥物的清單;接種新冠疫苗的劑數及最後接種日期;確診新冠肺炎或首次轉陰日期等基本資料,好讓醫師能有效掌握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有助提高診療的成效。
從細節而言,執業醫師開出的到診證明書或病假證明書,必須列明病人的相關個人資料如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如16歲以下兒童需要遙距醫療服務,便需要先得到其監護人的知情同意,並在其監護人的陪同下,方可為其診症及處方中藥;如情況許可,盡量為醫師提供面部及舌象相片各一。若以手機拍攝的話,相片清晰要點如下:面向自然充足的光線,不背光,不開美圖功能,點按屏幕一下對好焦才按下快門;如以速遞形式收取藥物,藥包上有必要註明患者的姓名及地址,並附上相關處方,患者收到藥物後,須先核對藥物包裝上的資料,確認資料正確及藥物包裝完整;如藥物出現異常情況,患者需立即告知醫師。
遇警告症狀尋求醫療協助
倘若患者並未獲得醫療意見,而出現以下警告症狀時,根據政府的指引,需要直接前往急症室:
1. 服用退燒藥後仍然發燒超過攝氏38.5度,並持續多於兩天﹔
2. 體溫攝氏35度或以下﹔
3. 抽搐﹔
4. 呼吸困難或氣促﹔
5. 失語或不能行動﹔
6. 不能甦醒或不能保持清醒﹔
7. 胸部或腹部疼痛﹔
8. 頭暈或意識混亂、或精神狀態明顯轉變﹔
9. 虛弱或腳步不穩﹔
10. 孕婦的胎兒活動減少或停止(適用於妊娠期24周或以上的孕婦)﹔
11. 持續不能飲食,或腹瀉/ 嘔吐多於兩天﹔
(來源: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