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理大研究:逾十分一港人疫後一年出現精神創傷後遺症

新冠疫情持續逾兩年,在「疫境」的陰霾下生活,不少人對抗疫感到疲勞之餘,更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甚至創傷。理大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間開展一項混合式研究,以電話訪問超過3000名市民,了解市民於疫情爆發一年後出現精神創傷的普遍程度,今日(25日)公布研究結果:超過一成(12.4%)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反映他們可能存在創傷後遺症;另外,失業或沒有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大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

在防疫措施遵從性方面,研究發現中年或以上、教育程度較高的已婚女性,較願意遵從不同的防疫措施;在各項防疫措施當中,受訪者認為保持良好的手部和環境衞生最為困難;近四成六則受訪者表示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當中多數是擔任家庭照顧者,教育程度較低的中年或以上已婚男性。

研究的第二部分為定性深度訪談,藉此深入了解社會上較年長的群體面對疫情時的精神狀況,以及對接種疫苗的態度。團隊先後與31位65歲或以上長者進行訪談,當中近七成為退休人士。團隊發現,受訪長者認為新冠病毒傳染性很高,疫情下,他們大多避免外出運動,很多恆常活動亦需要暫停,大部份人感到擔心、無助、憂鬱,甚至有個別受訪長者表示沮喪。

研究團隊透過訪談了解長者對接種新冠疫苗的態度,發現他們在考慮接種疫苗時,主要受到個人經歷及身邊親友意見所影響。對新冠疫苗認知不足、文化及朋輩影響,是其中導致他們對疫苗卻步的原因。脆弱的社交網絡和缺乏家庭支援,更是他們接種疫苗的最大障礙。

帶領是次研究的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強教授指出,社會朝「復常」方向發展,市民的精神健康同樣需「復常」,他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徵狀,留意自己的身體、情緒、行為及社交狀況的變化,一旦出現相關徵狀而影響生活,且持續一段時間,便應向專業人士或社福機構尋求協助。

研究團隊成員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蕭婉文博士建議,社會除了須向長者提供更清晰的疫苗資訊,應投放更多資源在長者的支援網絡,特別是強化長者於疫苗接種前、後的支援,以釋除他們對接種疫苗的種種疑慮。

(點新聞記者楊新雨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理大研究:逾十分一港人疫後一年出現精神創傷後遺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